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随着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让课堂多一点语文的味道”的呼唤愈加强烈!
什么叫"语文味","语文味”学派创始人程少堂老师这样这样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我们经常埋怨很多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花在语文的时间太少了。如果你的语文课堂是充满了“语文味”,还会有这样的烦恼吗?
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语文味”。
让课堂涌动情感的体验美
语文味是一种教学的自由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的老师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
有着自由灵魂的个体。语文是一门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体验。老师首先要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有强烈的生命体验,并乐于把这种体验与学生交流。
学生也是主动的个体,作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体的需求。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信息和心理体验的交流,会让课堂氛围融洽而热烈。
我们的文本选择,特别是一些文学性的篇目,如诗歌、小说、散文,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品味文本的语言,体味文章的情感,其实是文本价值的实现和高峰体验。
例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说是一篇生命的歌!是对人生深切感悟的歌。史铁生在身心遭受重大挫折,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思考人生,拷问生命的意义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拷问灵魂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的学生能读懂多少呢?除了给学生介绍史铁生,介绍写作背景,我觉得要把学生对人生的领悟结合起来,才能融入史铁生的情感,才能真正读懂作者,才能真切感悟生命。
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进入情境: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具有浓郁的历史特点,又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今又荒废的园子,作者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而是贯穿着一种时间意识,生命意识。这种意识,把作者引领到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正好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关生与死的问题。
地坛无疑就是触动作者心灵的那根琴弦的手指,是激发了作者内在生命意识那个媒质。
于是,这段话给了我想象与感动: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让学生多次朗读品味,抓住“剥蚀”、“淡褪”、“坍圮”等词,在这样古旧肃穆的环境里,作者“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是怎么样的心情?他看到的自己的身影,是怎样的的身影?是坐在轮椅的低矮的身影!在这沉寂的地方,阳光赤裸裸的把现实呈现,你想象这一刻的史铁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当我以激昂而沉痛的语言有了这一连串的质问,我与学生都进入了思考,我们都沉浸作者在那种艰难和痛楚的情绪中……
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一)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