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三)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的美感
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是学生心灵舒展、个性张扬、情感释放的自由场所,应是学生构建、生产新知的肥田沃土,应成为师生“诗意的栖居地”。我们理应让孩子们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让孩子们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美丽的思索——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但要让诗情画意能够更好的体现于课堂,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语言和智慧分析,甚至肢体语言的演示等手段,挖掘出灵动的美感,从而使教学双方均达到一种默契共进的效果。使课堂能够播送诗意的情感和魅力,这就是我觉得比较理想的课堂氛围。
例如像《荷塘月色》这样优美的篇章,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其精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会使读者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学生置身于这样充满美感的课堂,其投入其沉醉是可想而知的。
四、让课堂充满着智慧的火花
语文课堂上的智慧包括老师的智慧和学生的智慧。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世界。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去探究未知世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培养,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枯燥,那里还谈得上智慧呢。将语文根植于鲜活的生活,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挑战自我,生成学生学习的智慧。
读懂文本是根本。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因为遣词造句是构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由于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千姿百态,照应美、对称美、递进美、并列美观照其间,从经验讲,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有人问你,觉得怎样?回答往往是一种整体性感觉,这自然少不了文章的结构问题,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的重要,当然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最本质部分,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
其次是质疑文本既有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的表层质疑,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有在研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的深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有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如此课堂,质疑贯彻始终,生成水到渠成,加之教师智慧点拨,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
总之,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只要学生“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他们的精神必将更加富有灿烂,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更加丰润厚重,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的灵光。
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三)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