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二)
二、让课堂充溢着人文的关怀情怀
在人性化备受关注的今天,教育“以人为本”成为必然。因此,语文教师更应以人性化理念打造语文新课堂,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和谐发展的乐园。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的意义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美好的人性,让语文教学浸润人文的色彩,让语文教学负载精神的使命,让语文教学流溢生命的动感。
例如,《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拣麦穗、办嫁妆并对一个卖灶糖老汉萌生情感的故事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农村女孩天真、纯洁的情感世界。歌颂了人性美和情感美。
幼小、单纯、天真的“小女孩”,仅仅为了能吃灶糖,仅仅因为那个老汉对我的疼爱,就要嫁给他。这纯真的情感通过一组对话表现得更加真实,更加淳朴。在老汉“去了”的日子里,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语言描述了“我”对老汉的那种依恋。从“担心”到“望着”,“等着”,继而得到老汉去了的消息后很伤心的哭泣,都是“我”内心感情最真实的流露。
我让学生反复读“老汉”和“我”的这段对话:
娃娃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嫁我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咧!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啊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啊哒, 等我长大,去啊哒寻你呀?
就歇在啊哒!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我”小时候想嫁给卖灶糖的老头,为什么会这样。从字面的意思,我们能理解到“我”童言无忌,小时候贪吃灶糖,所以想嫁给老头。但“我”长大后,知道那是孩子的话,但“我”依然依恋老头,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畅所欲言,从文字的表面一直挖掘到内里深层次的东西。文章中的两个人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感情,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意在表现一种人性美。而这段对话则是这种淳朴人性的最好体现。因此,咀嚼这段对话的语言和内涵,就会从中发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蕴涵的那种纯美的人性,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文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隐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实,在孩子们的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美好的人性,使之慢慢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在语言文字的历练中,学生被人类文化深深吸引;在文本的流畅对话中,学生的人文情怀被深深唤醒。
想象我们的课堂,在“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前,学生无不感受到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在“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前,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样的课堂,充溢的更多是真、善、美的情怀.
打造有语文味的课堂(二)由教育资料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