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2.4 GABA受体激动剂 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对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平衡具有调节作用。外源性GABA可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活性氧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从而发挥保护兴奋性毒性造成的小鼠神经系统的过氧化损伤。周翠等[8]发现Muscimol能激活GABA受体并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对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2.5自由基清除剂 脑缺血损伤除发生在缺血期,更可发生在缺血再灌注时。再灌注期由于氧的重新供应,导致氧自由基大量产生,所产生的损害比缺血期更严重。Demerle-Pallardy等[9]发现,抗氧化剂BN80933可有效地抑制NOS和脂质过氧化。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分解成过氧化氢而进一步分解,从而改善脑水肿。
2.6细胞膜稳定剂 胞二磷胆碱(Cit) 是细胞膜稳定剂,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可恢复促进缺血时神经细胞膜磷脂的合成,抑制磷脂酶A1、A2的活性,减少AA聚集和乳酸合成,恢复Na+-K+-ATP 酶的活性,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组织能量代谢。
2.7抗细胞凋亡药 现已证实,应用细胞凋亡抑制剂如caspase抑制剂、Bcl-2 等可缩小缺血性卒中的病灶体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Huey等[10]研究发现,Caspase-3抑制剂可显著抑制缺血易损区Caspase-3的活性,阻止聚ADP核糖多聚酶裂解,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
3各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方法
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 方法将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每次25 mg,每日1次,持续治疗14 d。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 m L,每日1次,持续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IL-10、IL-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0%(27/29例)和72.41%(21/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1.03±3.05),(19.28±3.11)分;IL-6分别为(3.12±1.13),(5.21±1.43)ng·L~(-1);IL-10分别为(10.32±2.56),(8.52±2.15)ng·L~(-1);IL-β分别为(0.21±0.11),(10.42±0.29)ng·L~(-1);TNF-α分别为(8.32±1.35),(10.86±2.13)mg·L~(-1);hs-CRP分别为(2.01±0.65),(3.11±1.09)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肺部感染和脑疝,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4%和5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2例,通过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他汀类药物能够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在抑制炎症、抗氧化应激方面均有明显效果。
阿替普酶 方法将2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90例、B组90例和C组40例。A组予以阿替普酶0.6 mg·kg~(-1),静脉滴注,溶栓时间30 min;B组予以阿替普酶0.6 mg·kg~(-1),静脉滴注,溶栓时间约60 min;C组予以阿替普酶0.9 mg·kg~(-1),静脉滴注,溶栓时间约60 min。溶栓治疗1 d后,所有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1),qd,持续3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 h,A、B、C组NIHSS评分分别为(7.11±0.83),(8.24±0.96),(8.32±1.38)分;治疗后1 d,A、B、C组NIHSS评分分别为(7.92±0.93),(8.92±1.03),(9.09±1.17)分;治疗后7 d,A、B、C组NIHSS评分分别为(6.63±0.77),(7.31±0.83),(7.36±0.88)分;治疗后30 d,A、B、C组NIHSS评分分别为(4.89±0.62),(5.62±0.76),(5.78±0.87)分;治疗后90 d,A、B、C组NIHSS评分分别为(3.53±0.58),(4.77±0.55),(4.69±0.61)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A、B、C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2.22%(65/90例),54.44%(49/90例),55.00%(22/40例),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牙龈出血为主,A、B、C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89%,12.22%,17.50%,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0.6 mg·kg~(-1),溶栓时间30 min的方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不增加出血的风险,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展望
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中毒、Ca2+超载、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凋亡等均参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近年研究发现脑梗死病理生理改变与损伤级联反应有关,其机制主要包括兴奋性毒性(excitotoxicity)、梗死周围去极化(PID)、炎症(inflammation)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等4种机制。四种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发生时间上有重叠和互相联系,共同导致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因此,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不损伤机制之间的关系,从各个环节干预该病的病理过程,有望找出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治疗药物,从而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该病。
4参考文献
1.牟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NF-κB表达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2年30期
2.焦丽强;李霞;陈宗跃;于明克;;中西医结合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年04期
3.樊蓉;谢忠艳;薛凡;;脑缺血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12年04期
4.孟宪昆;;应用神经保护药物治疗脑梗死效果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聂晶;杜亮;黄燮南;孙安盛;谢笑龙;石京山;;天麻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2010年04期
6.;吉训明;罗玉敏;;川芎嗪-丹参-当归配伍剂与尼莫地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比较[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03期
7.牟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29期
8. 陈庆友 , 张艳蕉 , 赵宇 , 于熙莹 , 何薇《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2017 , 33 (2) :109-111;
9.吕莹 《检验医学与临床》 , 2017 , 14 (1) :101-103
10.王自然 , 郑梅 , 赵广建 , 杨代群 , 雷红艳;《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 2017 , 33 (5) :391-394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