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管痉挛是血管平滑肌强列收缩,管腔狭窄造成血流量减少。可造成管腔完全闭塞,引起全身因素和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容量不足、低血压、炎症等。
(四)手术切口疼痛
手术切口疼痛是皮肤肌肉组织受损后的现象,
(1)骨科手术好后麻药半衰期已过,患者对手术切口疼痛难以忍受,一般会给于镇痛药物度冷丁肌肉注射。
(2) 患者常伴随着贫血、恶病质、器官衰竭等情况[4]。
(五)三叉神经痛特点
(1) 三叉神经痛好发中老年女性单侧面部,阵发性疼痛、疼痛剧烈。 、
(2)躯体障碍性疼痛,主要四于心理因素造成神经症状,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
(3)游走性疼痛,主要是频繁性全身游 走性疼痛,多见于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六)截肢后疼痛
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给于健康教育,保持乐观精,多看娱乐节目转移注意力.平时适当活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截肢后疼痛恢复.
常呈持续性钝痛随时间推移疼痛可逐渐缓解。
四、骨科术后急性疼痛的药物
四.骨科术后疼痛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给药。减少病人痛苦,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术后随时随访,发现情况,及时救治,如患者出现剧痛,只需本人或家属用按压镇泵的按钮,预先配置好的镇痛药液便通过导管缓慢输入体内,给药后密切观蔡患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生方可离开。
(1)治疗用阿片类药物
主要用于中重度疼痛治疗,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镇痛、镇静、中枢镇咳、扩张血管、收缩平滑肌等治疗慢性疼痛等症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位点,产生特殊兴奋作用。
(2)治疗抗炎药:对于炎症引起疼痛尤为有效,跟阿片类药物联治疗用于术后止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能使非甾体抗炎药进入双层脂质,阻断信号传导抑制疼痛。
(3)局部麻醉药:局部可逆性阴断神经冲动发生的药物,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可逆性引起痛觉麻痹,局麻药进入组织后呈现麻醉作用,扩张血管,可使手术区渗血,加速局麻药吸收使局麻失效,为了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减少吸收,通常加入少肾上腺素延缓局麻药作用时间。
(4)吗啡、芬太尼、左旋布比卡因药物应用
吗啡能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情绪,还可引起欣快感,吗啡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治疗量吗啡柯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收缩。芬太尼注射后起效快,被体内的脂酶快速水解,成瘾性小。左旋布比卡因不良反应比吗啡小。用于硬膜外麻醉,还用于神经阻滞或浸润麻醉。使用时不可过量易至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情况。
五、慢性骨科疼痛的药物
五.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
(-)骨科疼痛定义
根据国际疼痛研究会对疼痛的定义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发的情感经历”。
(二)治疗原则
患者受到疼痛干扰,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常有焦虑表情出现,给予非药物治疗阻断疼痛传播途径封闭腱鞘止痛。再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抗抑郁药治疗
(三)慢性疼痛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根据非甾抗炎药化学结构的不同,通常可分为:水杨酸类、烯醇类、苯胺类、吡唑酮类、吲哚类、芳基丙酸类、烷酮类、芳基乙酸类、异丁芬酸类等。非甾体抗炎药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非甾抗炎药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活性减少,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大多数解热镇痛药物都具有抗炎作用,抑制体内环氧酶的生物合成。非甾体抗炎药对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疗效较好,抑制PG合成,使局部疼痛感受器对缓激肽致病物质引起的疼痛敏感性减少,对关节炎、肌肉疼痛、牙痛、痛经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部分非甾体抗炎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作用,主要用于脊髓,阻止中枢神经系统PG合成产生释放作用。
(2)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存在一定副反应,不能长期使用,会引起呼吸抑制、便秘、嗜睡等。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一旦产生耐药进行手术止痛就达不到效果。因此在诊断未明确时,应慎用止痛剂,以免病情掩盖,延误治疗诊断,即使有用药指征,也应尽量减少剂量及给药次数,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3)其他镇痛药
A.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抑郁消极、情绪低落等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镇痛通过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作用于中枢,影响内啡肽介导疼痛调节镇痛作用。
C.曲马多:为非阿托品类中枢镇痛药,跟阿片受体亲和力很弱,镇痛效果与喷他佐辛相同,对胃肠道无影响,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会降低曲马多的血药浓度,引发癫痫,长期应用可成瘾。
D.氯胺酮:镇痛作用强,作用于诊断小手术操作,单独进行麻醉,还可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剂使用,其他还可用于较弱麻醉剂进行辅助麻醉以及全身或局部麻醉复合使用。
E.a2-肾上腺素能激动药:艾贝宁主要用于镇痛、镇镇、抑制兴奋性神经信号传递,还可抑制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可以降低患者焦虑情绪。
B.抗焦虑药:用于多种精神失常,当抑郁症危险时,避免口服安眠药。通过对边缘系统的BZ受体作用而实现抗焦虑。
F.降钙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中枢镇痛作用,患者用药后痛觉耐受性提高,骨痛明显改善,肌肉紧张度放松,背部僵硬的症状也随之消失,走路行动较以前轻快很多,降钙素激活信号通路通过控制多种基因的表达调节痛觉传递。
G.激素类:糖皮质激素应用广泛而复杂,随剂量不同而变化。一般是合并多脏器损害
H.恶心、呕吐:要明确诊断后,才能正确用药。胃肠道引起反射性呕吐,一般用胃复安止吐,化疗止吐需用中枢止吐药用昂丹司琼。
I. 疼痛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凝血障碍、变态反应出现荨麻疹、水杨酸反应、出现头痛眩晕、瑞夷综合症、对肾脏的影响等。吲哚类不良反应有恶心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上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精神异常等情况。芳基乙酸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上腹部不适、长期使用引起胃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头痛、眩晕等。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出血、水肿、多尿和肾损害等。
J. 骨科疼痛治疗术后干预: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引导患者对治疗有信心,对生活有信心,增强患者对疾病治愈树立正确的信念,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病人痛苦,从而配合治疗。医生和药师要紧密联系患者家属,双方共同努力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治疗提供帮助。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减轻病痛,制定合适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以有效的配合药物的效果。是心理干预的最终目标。
5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结束语
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根据用单一用药实际情况,没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后,采用联合用药对因治疗,以增加药效,有效的止痛,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疏导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保持乐观精神,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心情、配合医生诊断治疗对疼痛的消失有较好的效果。
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李玲芳. 骨科患者疼痛的药物治疗与护理对策[J]. 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5):108-110.
[2]沈龙祥, 曾炳芳. 药物贴剂治疗骨科疼痛[J].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4, 35(3):137-139.
[3]周敦, 姚存锁, 董红华,等. 镇痛与抗焦虑药物联用治疗骨科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4):59-60.
[4]吴彦, 武蓓, 程炜,等. 2013—2015年骨科术后解热镇痛药物利用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5):750-752.
[5]佚名. 实用骨科疼痛与治疗[M]. 2008.
[6]杨康, 朱蜀云, 王宗仁. 骨科四号洗药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200例的临床研究[C]// 北京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 2012.
[7]佚名. 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治疗用于骨科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的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7(7).
[8]壮静, 李萍. 骨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以及态度情况的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22):7-10.
[9]李磊. 膝关节疼痛机制与治疗现状研究及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关节镜手术临床疼痛效果的初步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10]佚名. 临床治痛外用中成药新编[M]. 2007.
骨科疼痛药物治疗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