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对患者的影响
脑梗死发病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大部分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患者大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病史。老年人机体的各种功能减退,免疫防御能力降低,中枢调节功能障碍等,导致机体抗病能力进一步降低。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情况,使药物在其体内药效学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到影响[7]。随着患者用药时间的推移,患者容易产生怀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的心理,从而影响患者对用药效果的信心。由于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身体会发生肢体、语言障碍甚至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对于患者是极大的打击,患者对于身体一系列的反应有着极大的心理落差,难以接受,正确的面对疾病,会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引发抑郁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给治疗过程增加难度。
3.2对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疾病谱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逐步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8]。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梗死逐渐成为了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9]。我国慢性病防治费用的筹资方式主要以个人筹资为主,因而居民负担比较沉重,严重阻碍了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0]。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攀升,给我国人民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患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病程较长,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特别是给低收入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容易让患者及患者家属产生心理负担。脑梗死的病发率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平均寿命、生命质量、心理健康。
4、在我国医疗体制中临床药师现状
我国现有1735个县,有1.16万个县级医院,县级医院的临床药师在临床路径中的药学服务模式,在我国医院管理中还是一片空白[1]。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药师的工作重心由传统单一的药品供应开始向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药物治疗患者为目标转换。但目前临床药师的职责和在医院的定位尚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临床药师权限受限和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等因素的影响,使临床药师在医疗体制中的工作模式尚不完善。
二、脑梗死患者临床用药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脑梗死患者用药问题
1.1脑梗死患者生理病理特征对用药效果的影响
患者病理:由于脑梗死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身体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症、糖尿病等慢性基础性疾病,且脑梗死的治疗主要以服用药物为主,发病后恢复缓慢,用药时间长,由于合并症较多,用药种类繁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复杂、病程较长、恢复较慢。
患者生理:脑梗死患者一旦发病,治疗恢复过程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患者年龄偏大,记忆力相对减弱,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容易出现超剂量、服药时间差错、服药频次差错等造成的药害事件。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身体上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心理上使患者对不良反应产生恐惧,对服用药物产生抗拒心理。患者本身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一定专业的药品知识、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病程长短、合并的慢性疾病、治疗药物的组成、医院的治疗方案等,对脑梗死患者的用药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1.2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用药问题
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在患者病情得到一定控制时,需要过渡到院外治疗。患者在住院期间,用药时间和频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指导,用药依从性容易保障。出院时,尽管患者病情得到稳定控制,但仍然需要继续进行药物治疗。由于用药依从性对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出院后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住院期间的治疗也前功尽弃。患者出院后由于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用药指导,年龄较大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记忆力较差,容易出现错服、漏服等现象,只能依靠家人或医嘱的用法用量进行服药,患者家属可能缺乏一定专业的药学知识,容易出现服药的时间差错。从而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大大降低。
医师护士对患者出院带药建议往往不够专业,如仅写明每种药物的服用次数和剂量,而忽略食物、服用时间对药效的影响及出院带药与其他服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及耐受性、如何减量乃至停药等个体化治疗因素[1]。
1.3影响患者用药问题的因素
脑梗死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探讨(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