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着,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黄芪可以通过加强心肌收缩舒张功能,起到强心作用。
2具有降压的作用
黄芪对血压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有^^文档表明,黄芪具有利尿降压,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前负荷,扩张周围阻力血管,降低动脉压,从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同时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黄芪可降低血压,作用快,并且持续时间短暂,郑彩云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芪的水提液对肾型高血压大鼠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对应激反应的作用:
1抗疲劳作用
黄芪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能显着延长氢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游泳时间和增加肾上腺素重量,对小鼠多种缺氧模型均具有显着的耐受能力,可明显减少全身性耗氧以及增加组织耐缺氧能力。黄芪多糖有明显的耐低温作用,能使正常以及虚损小鼠的抗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2抗氧化作
凌洪锋等实验表明,黄芪多糖显著提高了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降低了血浆、脑匀浆及肝匀浆中过氧化脂质(LPO)水平,说明了黄芪多糖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从而起到抗衰老作用。氧化作用是肝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可进一步启动肝星状细胞的活化。
抗辐射作用
宋洁等报道从对辐射最敏感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血清及肠道的SOD、丙二醛(MDA)水平3方面研究黄芪对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黄芪保护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SOD均高于照射模型组,MDA水平低于照射模型组,而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由此可见黄芪有良好的抗辐射作用。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黄芪具有促进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适用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漏出,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加肾血 5 流量,降低血小板黏附率,改善微循环,调节肾小球滤过膜减少出现蛋白尿,减轻或延缓糖尿病性肾病的进展。黄芪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病理观察亦证明,黄芪组病变减轻,对肾炎的这种阻抑作用可能与黄芪增强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有关。黄芪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减轻自发狼疮小鼠的肾脏病变。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黄芪能促进肝细胞白蛋白合成,抑制间质胶原细胞合成,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诱导干扰素生成,增强人体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可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皂苷具有抗肝损伤作用,可减轻肝中毒引起的病变。
黄芪的保肝作用
黄芪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体外激活HSC 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升高白蛋白含量,并降低肝癌细胞高水平分泌甲胎蛋白,诱导肝癌细。
抗衰老作用
人体内自由基的增加是衰老的主要原因。黄芪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从而减轻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过度氧化作用的影响,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进而延长细胞寿命。
抗菌、抗病毒作用
黄芪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可以降低炎症递质水平,促进病毒诱生和自身诱生干扰素的能力,能有效防止流感病毒的侵犯,对水疱性口腔炎病毒、辛德毕斯病毒、柯萨奇病毒均有较好的对抗作用。黄芪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如炭疽杆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此外,黄芪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能有效保护小鼠免受流感病毒的感染,对口腔炎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抗肿瘤作用
肿瘤化疗中合用黄芪注射液,可减轻化疗对机体各种功能细胞的杀伤,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党双锁等在大鼠肝癌诱发模型中发现黄芪多糖可延缓诱发肝癌的发生,改善既成肿瘤的病理分级和瘤鼠的肝功能,同时降低肿瘤GST-P、TGF-B1的表达。许杜娟等在小鼠肝癌Hep A模型中发现黄芪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与细胞周期阻滞相关[24]。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均证实黄芪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二、皂苷类的化合物的介绍
(一)皂苷类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中草药中皂苷类有效成分在免疫调节、护脑、护心、延缓衰老、抗肿瘤及对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 ,认为随着中草药中皂苷类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皂苷类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为中药新药开发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二)皂苷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黄芪甲苷和总皂苷是中药黄芪中的特征性成分,目前黄芪药材及含黄 芪的单方与复方中药制剂多以黄芪甲苷和总皂苷含量为质量评价指标.关于黄芪中皂苷类成分的前处理方法的文献报道比较丰富.本文对近年来黄芪皂苷类成分提取 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列举并对比了水提法、醇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柱前衍生化法、超临界CO萃取法等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 范围,为黄芪及其制剂中皂苷类成分的分离提纯提供参考。
三、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一)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二)离子交换色谱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
(三).离子对色谱法: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ODS柱(即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 mmol/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
(四).排阻色谱法: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四、含黄芪制剂中皂苷类的化合物的HPLG的测定实例
(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PLC-ESI/TOF MS)法定量分析步长脑心通胶囊中黄茂皂等类成分。方法:采用人参皂苷Rg1作为内标物;色谱柱:Zorbax Extend C18, 250mm×4.6mm,5μm;柱温25℃;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mL61min^(-1);质谱采集模式:正离子结果:各黄茂皂普的检侧限为0.10~0.22ng,定量限为0.22~0.52ng;在对应的线性范围内,r≥0.9982;峰面积之比(A(下标s)/A(下标i))的日间精密度(BSD)和日内精密度(RSD)均小于2.86%;回收率大于94.9%。结论:本文建立HPLC-ESFTOF MS 法可以准确测定黄芪类中药制剂中的黄茂皂苷类成分。
(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质谱联技术同时检测:
:建立黄芪中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和黄芪皂苷Ⅳ三种活性化合物的新方法。方法:实验采用Ultimate(?) XB-C8色谱柱(150mm×2.1mm,3μm),流动相:0.5%甲酸水溶液-CH3CN,梯度洗脱;流速:0.2mL·min-1;柱温:35℃;质谱条件:电喷雾电离源(ESI);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和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并用;喷雾针电压:-5000V;干燥气温度:320℃;干燥气压力:25psi;碰撞气(Ar)压力:1.8mT。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和黄芪皂苷Ⅳ实现了基线分离。在负离子模式下根据化合物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 [M+HCOO]-m/z=913(I),[M+HCOO]-m/z=871(II)和[M+HCOO]-m/z=829(Ⅳ)。碎片离子峰依次为[M-H]-m/z=867(Ⅰ),[M-H]-m/z=825(Ⅱ)和[M-H]-m/z=783(Ⅳ).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黄芪皂苷Ⅰ在0.01-30.0mg·L-1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A=1.04×105c+3.1×104,r=0.9969,检出限为3ng·mL-1,加标回收率为99.2%。黄芪皂苷Ⅱ和Ⅳ均在0.01~10.0mg·L-1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A=1.71×105c-2.1×104,r=0.9996;A=3.81×105c 1.9×103, r=0.9999.检出限分别为4ng·mL-1和3ng·mL-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7%和100.2%。结论:该法操作简便、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黄芪药材及制剂中黄芪皂苷类化合物的质量检测。
(三)色谱法:
研究以HPLC-ELSD法测定黄芪提取物中黄芪皂苷Ⅰ,Ⅱ,乙酰黄芪皂苷Ⅰ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Welc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漂移管温度80℃,气体(空气)压力为50 psi。结果:黄芪皂苷Ⅰ,Ⅱ,乙酰黄芪皂苷Ⅰ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6%,99.34%,100.43%,RSD分别为2.76%,2.28%,2.55%,含量分别为4.01%,1.70%,3.67%。结论: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可靠,分离效果好,可作为黄芪提取物中皂苷类成分定量的方法。
参考文献
林晓莲;林丽君;张尚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黄连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魏永春;张卫;李冲;;皂苷的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8年11期
林琦;陆阳;陈泽乃;;黄芪属植物皂苷类成分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2年04期
王金山;;黄芪中有效成分环黄芪醇皂苷和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J];海峡药学;2009年02期
杨南林,程翼宇,吴永江;中药材三七中皂苷类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分析新方法[J];化学学报;2003年03期
含黄芪制剂中皂苷类化合物的HPLC测定方法概述 (5)(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