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要
一、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
1.黄酮类化合物
2.三萜类化合物
3.甾醇类化合物
4.多糖
二. 白花蛇舌草抗肿瘤药理研究
(一)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二)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三)抗肿瘤机制研究
三、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临床研究
(一)抗肝癌
(二)抗胃癌
(三)抗宫颈癌
(四)抗白血病
四.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一、白花蛇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
至今从白花蛇舌草中已分离得到30多种化合物,其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主要集中在黄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三萜内化合物,多糖等成分。
1.黄酮类化合物
张海娟等[1]从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得到5种黄铜类化合物,并发现其具有抗癌活性的DNA裂解作用。其中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山茶酚-3-O-(6’’-0-a-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2”-O-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张硕等[2]采用噻唑蓝(MTT)法评价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的抑制率变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的体内抑制率,H22细胞周期.凋亡及免疫功能等影响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人肝癌SMMC-7721、BEL-7402细胞具有体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耐性.通过增加Ca-C1期细胞比例实现细胞周期阻滞,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维护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并提高肿瘤坏死因子(TNF)-α、IFN-y水平。为了深入研究黄铜内化合物抗肝癌的机制,张硕等[3]还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靶基因调控,共找到20条黄铜内化合物抑制肝癌细胞的有效靶基因,即给予黄酮类化合物后,通过上调或下调,这些显著异常表达的基因被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中,癌基因pim-1、rel、ras、fos、myc、met、以及编码BcL-2相关蛋白的基因被显著下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酪氨酸蛋白磷酸化酶.转录因子12.转录因子CP2等与细胞生长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被显著下调;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O)-1被显著下调。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通路成员MAP2K6和MAP3K12被显著上调;抑癌基因NF-2被显著上调;编码T细胞活化共刺激信息分子的TNFSF9.TNFSF7基因被显著上调。这些基因均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三萜类化合物 文献报道,从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得到10多种萜类化合物[4]目前常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白花蛇舌草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该方法稳定可靠。[5.6].有学者对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人肺癌细胞增殖.清洗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中指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对癌细胞粘附作用.趋化运动和抑制组织蛋白酶B的分泌而发挥抗侵袭的作用,并且其抗侵袭机制不是对侵袭某一环节的阻断,而是对侵袭各个基本环节都有抑制作用[7].还有研究通过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一氧化氮(NO).TNF-α的释放减少,并通过细胞核因子(NF-Κb)的转活正性调节iFNOs和TNF-α的基因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癌作用[8]..
3.甾醇类化合物 唐宁华等[9]对白花蛇是错的乙醇提取物机不同的溶剂萃取部位在肿瘤细胞株上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发现白花蛇是错的CH.OH.:H2O(9:1)部位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特别是对乳腺癌细胞株有中等强度活性。并且从该部位分离得到了3个已知的化合物,即豆甾醇-5.22-二烯-3β,7α-二醇(Stigmasta-5,diene-3β,7α-diol,1);豆甾醇-5,22-二烯-3β,7β-二醇和熊果酸,其中前两种和化合物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张硕等[10]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白花蛇舌草豆甾醇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靶基因调控。研究表明豆甾醇对SMMC-7221具有体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耐性和时间依耐性;豆甾醇使癌基因fos.myc.ras.pim-1.met.rel下调至正常水平。使抑癌基因NF-2和磷酸激酶MAP2K6的表达上调至正常水平。说明豆甾醇抑制SMMC-7721细胞的作用由多条靶基因协同,并通过胞内外信号转导途径协调完成。
4.多糖 凌育赵[11]从白花蛇舌草中提取水溶性多糖,经薄层层析法鉴定其多糖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及甘露糖等组成,含量为15.10%。文献报道,白花蛇舌草水提物(主要为多糖)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小鼠脾B.T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对正常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白花蛇舌草不仅对淋巴细胞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且还可明显促进小鼠抗体形成细胞的形成,刺激抗体的产生,使抗体分泌量增加;同时促进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和IL-2D 分泌,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使B.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发挥协同作用,杀伤和吞噬肿瘤细胞,从而达到增强免疫效应[12]。
二. 白花蛇舌草抗肿瘤药理研究
1.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于春艳等[13]通过MTT比色实验.击落形成实验表明,白花蛇舌草70℃水浸泡液对人多药耐药肿瘤细胞Bel-7402具有剂量依耐性的抑制作用,并经透射电镜观察后推测其作用机制为直接影响能量代谢而发挥对Bel-7402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表明白花蛇舌草70℃水浸泡液可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钱韵旭等[14]通过MTT比色实验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95%乙醇提取物(SCD)对人类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人肺癌细胞(A549)存在量效关系的抑制作用。而对人肝癌细胞(SMMC)人宫颈癌细胞(HELA)生长抑制则在高浓度和一个中低浓度间出现两个抑制峰,提示高浓度和中低浓度间出现两个抑制峰,提示高浓度和中低浓度的SCD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肿瘤效果。
2. 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袁志城等[15]将低分化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SHG44移植于裸小鼠,制成可移植性实体瘤模型,以博莱霉素为对照组,在肿瘤间质类注射药物,观察实体瘤的瘤重及组织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P﹤0.05).李瑞等[16]报道了白花蛇舌草(H1和H2)不但能抑制小鼠移植性S-180实体瘤的生长,而且与环磷酰胺合用,可以明显改善环磷酰胺所致的免疫器官萎缩和造血系统的损伤。
3. 抗肿瘤机制研究 实验证明,白花蛇舌草可促进小鼠脾B.T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小鼠抗体形成细胞的形成,刺激抗体的产生,促进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和IL-2[17]的分泌,表明白花蛇舌草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发挥抗肿瘤作用;于春燕等[18]在研究中观察到白花蛇舌草提取物作用后的Bel-7402细胞,其体积变小,细胞核固缩,异染色质块状聚集浓染,核分裂想显著减少,线粒体变大变圆,基质变淡,线粒体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在极度肿胀时,线粒体转化为小空泡状结构,并有细胞膜破裂受损现象,肿瘤细胞类出现大量的脂褐素。这些变化提示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可能影响线粒体类糖代谢中酶的活性,直接干扰了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另外高冬等[19]研究发现白花蛇舌草对宫颈癌细胞钙信号有影响,可显著提高宫颈癌细胞内游离钙的浓度,这一结果提示白花蛇舌草的抗癌机制可能与诱导癌细胞进入凋亡程序有关。
三、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临床研究
1 抗肝癌作用与基因表达
白花蛇舌草的抗肿瘤研究进展(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