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其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环境是否符合要求,为了提高幼儿的身心健康水平需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最应该考虑的是教学器材和道具等是否满足教学的实际水平,观察和确认道具以及场地的设置是否得当合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幼儿现阶段的审美水平,是否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设置班级桌椅的时候,要选择幼儿喜欢的颜色或者款式,摆放的位置要科学合理,给学生的日常玩耍留下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通过观察合理利用教学环境,可以在教室闲置的位置增添一些装饰物,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到游戏背后的知识内容。在这个环节当中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共同创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老师来说则可以直接看到幼儿在日常教学当中的表现是否得当合理[3]。
(二)游戏的设计符合幼儿特点
幼儿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幼儿,所以在设定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通过不断分析不同幼儿的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游戏帮助幼儿的个性得到尊重。在游戏环节当中,幼儿、游戏材料、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从中调节,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例如可以将很多动画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当中,站在幼儿的角度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
三、幼儿游戏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在幼儿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但幼儿游戏化教学则要具备几个条件:
第一,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条件也不同,要避免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这样的游戏不仅不会使他们产生兴趣,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第二,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关于语言和数学方面的认知游戏,应该要安排在幼儿精力旺盛时期进行,像刚刚做完体育方面的游戏,幼儿还沉浸在亢奋中,但身体开始疲劳,就不能继续做游戏;也不能安排在即将放学的阶段,幼儿人没走,心已经走了,也不能安心做游戏。
第三,教师要精心编排各种游戏,将动手、动脑游戏搭配进行,不能将同一类游戏在短期内反复进行,而是要留下“空白”,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停下,换其他类型。这样下次再做,学生仍然兴趣高涨。要使幼儿对各种游戏有积极参加的兴趣,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查找^^文档进行编排。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掌握幼儿心理才能设计出他们喜爱的游戏。
(四)、教学主题要以教育内容为主
所谓游戏,其实就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并加以重塑和完善的各项互动的统称。也就是说,生活实践经验与教学内容是成正比的,应该要将更多地生活实践知识融合到教学理论当中。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将越来越多的生活实践内容融入到教学游戏内容当中,让幼儿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领悟到社会实践,从而增长更多的社会经验。例如在幼儿园期间,对于数学不要求他们进行计算,只要掌握数学概念就可以,像数数,不能让他们像唱歌一样从一唱到一百,而是要让他们用实物来表示,至少知道八个和三个各是什么概念,哪个多哪个少。除了数字概念,还要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像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直线和曲线这样的概念,这些可以通过做手工来加强认识,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吃饼干的形式,“吃”出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让他们回家,在家里的家具中找出不同的图形。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在幼儿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让孩子在获取到基础常识的同时身心都可以得到健康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来说要意识到游戏在幼儿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孩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总而言之,如何最大程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设计出更多有特色的游戏是广大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