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做好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从这句话的本身可以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何种角色。幼儿园教师在从事单位工作中要承担保育教育的角色,那么在承担教学活动的角色时,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幼儿,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幼儿。
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的角色,去关注、理解发展中的幼儿,那么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非常最重要的。当孩子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最佳观众与听众,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对活动规则模糊和不清时,教师要耐心的示范与引导,帮孩子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减退或转移时,教师应成为孩子的玩伴,用激情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为孩子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当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徘徊时,教师应以引导和鼓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发现更优化、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操作水平……可见,有了教师细致的观察,及时的参与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水平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是活动的总导演,教师与幼儿之间也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与幼儿应该是平等、民主、自由、对话的关系,更是环境提供者、观察记录者、引导支持者、客观评价者,这此角色在活动过程中还不断地、灵活地变换,有时还会交叉重叠出现。
一、学会“观察”,学会“引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中,要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目标、内容和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例:在建构“公共汽车”中,明明对老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要造的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明明连忙点头:(原来在前次游戏中,教师观察到明明因作品结构松散而心存遗憾。这次,幼儿提出游戏主题后,教师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时渗透“造得牢一点”的要求,以促使幼儿提高结构技能,获得成功感)“公共汽车”完成了,明明高兴地跑到了老师面前说:“老师‘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教师把“车”放在地毯上摇了摇,说:“这辆车还真牢固呢,太棒了谁和我一起来乘车噢!”明明十分高兴。
例二:畅畅在构建眼镜框时没能围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除。观察到的教师此时立即介入:“哟,这副眼镜框马上就要成功了!”畅畅说:“老师,眼镜框我搭不好。”教师说:“我和你一起来试试看,好吗?”畅畅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教师说:“畅畅,我们再加几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说完,递给他两片雪花片,果然镜框围合成功了。此时他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笑着对老师说:“成功了、成功了!”
教师只有学会了“观察”,才能学会“指导”,这样的“指导”才能使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引导孩子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他们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会“创设环境”,学会“支持”
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营造,需要老师对孩子的了解,需要的是老师对孩子的理解——支持者。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做好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