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纠正策略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
幼儿告状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受到他人的攻击、侵犯而感到委屈时,或发现他人的行为违反了幼儿园及教师规定的规则规范时,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反映实际情况的行为。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主要目的借助教师的力量去阻止同伴的不良行为。对此,幼儿告状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求帮助
有的幼儿与同伴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甚至出现肢体冲突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寻求教师的帮助,于是就会产生求助型的告状行为。常见的就是幼儿间争抢玩具、争抢座位、争抢游戏区域时发生了倚强凌弱的行为,被攻击的一方为了转变自身的弱势,寻求教师的庇护而向教师告状,其中最常听见的告状语言就是“老师,他打我”、“他推我”、“他欺负我”!这时候,在教师的干预下,攻击方不仅会停止攻击性行为,还会被教师批评,所以幼儿在这种情况下多会以告状行为来摆脱困境。
(二)维护规则
有的幼儿对秩序特别敏感,而有的幼儿却行为习惯较差,经常违反幼儿园常规和秩序。因此,有些幼儿就特别在意其他同伴是否遵守幼儿园的常规,一旦发现同伴的行为不符合教师规定的行为规范,就去告诉教师,希望教师能帮忙矫正同伴的行为。如进餐前让幼儿洗手,有的幼儿不小心把水洒地上了遭到同伴的告状;进餐时饭粒掉的满桌子满地板都是而遭到同伴告状;户外玩滑滑梯,有的幼儿在话题上倒着爬而遭到同伴告状,虽然都没有危害他人,但却因为违反幼儿园的规则而被告状。
幼儿告状行为对班级管理和个人社会性发展都有不利影响,教师需认真分析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成因,从而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分析
(一)幼儿方面
从幼儿层面来说,幼儿的告状行为源于被告方的违规行为,有其自我保护、维护规则的积极性,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为幼儿的思想还比较幼稚,遇到问题习惯于向成人求助,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与庇护。还有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当同伴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利益或快乐,如同伴先占有某件玩具、某个地盘,他无法介入时,不是通过协商解决,而是直接向老师告状来解决问题。还有的幼儿特别在意教师的关注与看法,告状也是一种师幼互动形式,因此幼儿喜欢通过告状行为来获得教师的关注,甚至表扬。
(二)家长方面
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告状行为的频率,对成人的帮助产生依赖心理。大多数家长都宠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里吃一点亏,因此经常教育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反映,甚至有的幼儿经常和家长告状,谁谁谁打他了,抢他书本玩具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若不分清白的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反映事实情况”,很有可能让幼儿的告状行为更严重。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纠正策略(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