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
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幼儿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小朋友的情感,使其节奏统一、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
体态语,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小朋友,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一般来讲,主要是眼睛和脸部的各种神态和表情,它以无声的语言向幼儿表露和传递内心的情感。炯炯有神的坚定的目光和洋溢欢欣的笑脸,能使幼儿情绪激昂,精力倍增,能把幼儿的情感带入意境当中去。
三、重视学前儿童整体能力的发展
科学家贝弗里奇说:"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人的的快感,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快感,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每当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这原因正是音乐使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所以他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正因为如此,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擅长演奏钢琴,玻尔兹曼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始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
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都需要协作才能完成:歌唱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游戏规则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 。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音乐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能令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总结来说,音乐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幼儿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能在音乐的气氛下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慧. 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J].中国教育文摘2009(2)
(2)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J].张蕴 学前教育研究2010(5)
(3)曹冰洁. 走进幼儿音乐世界[M] .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