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班幼儿美术兴趣的探讨策略
[摘要]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以多种方法或手段、激起幼儿对美术课的热爱,那么幼儿学习就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 兴趣对于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并得到发展至关重要,是幼儿积极主动的从事美术活动的起点、动力。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能够主动的学习、提高,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兴趣也是一个标志,判断我们的教育做得如何的标志。
幼儿对美术活动有兴趣,热忱投入其中,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各种潜能充分发挥都能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于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过程,实现愿望的努力之中。把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目标之一即是注重美术活动过程的质量和它的情感价值。
小班幼儿的年龄约在三四岁,这是一个由无表现意图的涂鸦向有表现意图的绘画转化的阶段.三岁左右幼儿基本处于涂鸦期,喜欢用笔随意涂画.三岁半左右幼儿开始陆续进入象征期.此时小班幼儿正处于这个时期,他们产生了表现的意图,能用所掌握的简单图形、线条及温暖明快的色彩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
然而面对刚入园的幼儿,在征求去“我爱绘画”美工区游戏时,发现很多幼儿都不愿去,问其原因,他们的回答是“我不会画”“我画不好 ”“我不想画”……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很纳闷:在这个年龄段他们高涨的美术热情在哪里?
新《纲要》颁布后,我们在贯彻学习、研究探索,希望将《纲要》精神全面渗透到教学中,比如在纲要艺术教育目标中,有三点这样的描述:1.能初步感受并下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趣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目标中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最突出一点就是“喜欢”。对于这三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有对周围环境中美的事物的热情,就无法感受美;没有对艺术活动的热情就不可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没有满腔热情的参与就谈不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在<纲要>艺术领域的内容要求和指导要点中还多次提到:要激发孩子对艺术的情趣。而激发情趣就是将浅层的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的推动力。所以激发情趣应该贯穿与艺术教育的始终,以热情呼唤积极性和自信心,以热情激发思维、触发创新,以热情促成幼儿对新的饿艺术活动的需要和期待。我们都深有感触幼儿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可是这种原始的热情很容易被不当的教育所扼杀。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美术活动“四步曲”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一.出示示范,教师提供样稿;二.讲解示范,教师将操作过程从头至尾演示一遍;三.练习操作,幼儿依葫芦画瓢;四.评价展出,谁画得最像,谁画得好,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得不发人深醒:面对进入象征期的小班幼儿我们该如何激发他们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欲望?
首先,我想从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索如何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情。我们知道集体活动是教师带领幼儿群体进行的有组织的 美术活动,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组织与计划性较强的部分。以它来分析,我的做法是:
一.合理选择内容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美术活动的内容要是符合孩子们的口味,那么活动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专注,充满热情。例如:“一串花”就是一个很受刚入园孩子们欢迎的 美术活动题材,这个题材具有三个特征:其一,用棉签绘画幼儿入园前很少接触,少见多怪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其二,在活动中一串花实物的色彩的不一,深深吸引孩子的注意,满足他们创作欲望,在这堂课探索过程中,我得出了这样的启示:要找孩子喜欢的美术教学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以幼儿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某一节日、某一场景、某一情感为起点,由此不断扩展形成主题网,以孩子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作为美术活动内容,最容易唤起孩子的作画热情,也最容易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尤其是小班孩子面对自己熟悉的内容,他们可能比较容易的找到最有趣、最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东西。
激发小班幼儿美术兴趣的探讨策略(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