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交往是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必须学会的一项能力,也是伴随孩子成长中必会遇到的,面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弊端,很多孩子在集体中不会交往,而学会交往也是我们幼儿教师教给孩子的一项情感教育,作为一线的幼儿老师面对幼儿伙伴交往情况中出现的困惑展开了分析,通过日常教育生活观察,我以我班孩子做了一份调查问卷, 据问卷数据显示60%孩子的交往都局限在 与家人之间, 过分依赖父母,在与同伴交往时大部分都是自己玩或是刚开始和同伴玩得较好,但时间一长发生矛盾之后就不再与同伴玩耍。 35%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谈起幼儿园的事情, 并且不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 在活动中容易与他人发生 矛盾。30%幼儿需在大人提醒后与他人打招呼,一些幼儿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 品, 主动与他人交流, 幼儿认识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等。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 65%的家长都鼓励孩子积极与同伴交往, 30%的家长认为是小事, 静观其发展, 5%的家长教育孩子不再与那个伙伴交往。 所以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幼儿伙伴的友好交往现状不容乐观, 应引起学校、 家长及社会的重视。 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同愿望,幼儿伙伴的和谐交往有待幼儿、学校、 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
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
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我们班赵峻逸,他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在中班兴趣相似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但是在交往中,班里大多幼儿经常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所以像有些幼儿与同伴很少有交流的必须要带班老师注意和进行引导的。不能因为幼儿表现很乖,没有与同伴的矛盾而放任,这首先对幼儿本身语言的发展就有很大的阻碍,会使幼儿对于语言的交流失去兴趣和信心;其次对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会化就完全没有实现的先决条件;再者,对幼儿今后在社会上与人交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必定会有阻碍。而针对那些反应迟缓和被动性接受的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他首先主动性地和同伴们打招呼,这个行为最好坚持下来,因为与人打招呼是一件令双方都愉快的事。在发现他第一次主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语言上的肯定。教师也可以选择让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去中心化的幼儿邀请他一起游戏,同伴在一起交往、共同玩耍,便能使他们一起分享共同的兴趣和快乐,快乐经过分享便是双倍的,也能让幼儿放开心胸、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增进同伴感情,与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一起进步。水平关系往往比垂直关系更能消除问题症候。
二、幼儿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幼儿往往都会把他们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如 果他说的话或做的事被他人所采纳或接受, 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满足和发展, 幼 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 如:有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 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我给了他们很大的肯定,结果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在之后的节目编排时积极的表现了他们的动作才能。
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 在幼儿的同伴交往 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 的调整, 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 自我调控能力也是社会交往中所必须具备的 能力。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 享等积极行为,同伴会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推撞、独占 等消极行为,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这种丰富的、直接的反馈有 利于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 并使之转化为一些稳定的交往技能。 教师和家长应正 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之行为尽量都是良好的反馈。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4)(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