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交往的表现: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为为例:在一 次美术活动中, 我们发现, 同一组的小朋友或两个关系很好的同伴, 他们的作品 都有些类似, 其实这与他们平时频繁的交往活动有关。 同伴在交往的过程中, 他 们会学习他人的知识、行为、和方法,相互合作。与他人和谐交往人懂得与他人 分享和谦让,这会让幼儿身心愉快,反之则不然。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 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四、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一些^^文档、 调查问卷的反映、 自己的观察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总结出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遍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 2、心理特征较明显。 3、特殊的一些不良现象。
原因分析: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文档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家庭因素的影响,幼儿从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方法、 家庭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方法 (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 ) 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幼儿心理扭曲。 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 口头教授他们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 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实践掌握机会, 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所以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 因怕自己孩子吃亏, 会马上去干涉, 甚至不 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 父母的过分保护, 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流和交往的机会, 使孩子失去许多乐趣和自己主动性, 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 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 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 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 随心所欲, 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 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 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 胆怯、 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父母的行为, 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友好交往, 而缺乏交流、 沟通与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 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在家庭结构中, 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通过观察发现, 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 孩子常常会出现较多不良的行为及不安情绪。 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攻击他人、爱与他人吵架与打架、自尊心极强、有强烈的表现感和反叛心理。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五、教育措施及对策
总之,与人交往是孩子的天性, 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 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 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交往是人的需要, 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 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 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 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 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我们作为幼儿的教育者、指导者,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会对幼儿创造很多的交往机会,正确的引导,帮助就是我们的使命。培养幼儿阳光,快乐,自信,能被他人接受,融入在集体中,从培养幼儿交往开始!
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4)(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