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主题目标提供材料。如中班以“昆虫”为主题背景下的材料投放:科学区投放蜻蜓、蝴蝶、蜜蜂的昆虫标本,和放大镜以及记录表等材料,让幼儿自主观察发现昆虫共同特征的探索活动;美工区投放剪刀、彩色卡纸、皱纹纸、水彩笔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以剪、粘贴、绘画等方式进行昆虫制作活动;建构区投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盒子、罐子,不同形状的积木等材料,幵展“我为昆虫造新房”的活动。图书区投放各种有关昆虫知识的图书,让幼儿开展“昆虫知识阅读”的活动。
三、提供自然真实的物品材料
投放材料时应选择生活中自然常见、废旧的物品材料,扩大物品的多功能性,淡化以知识技能为向导的经验型操作材料,让幼儿感到好玩、熟悉,并愿意投入活动。如小班活动“猜猜他或她是谁”,用班级中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让孩子们猜猜他是谁,找出相似处。活动亲切又贴近生活。再如中大班利用自然的水、泥、沙、石、木等原始材料幵展活动。让活动材料回归自然,还原生活本来面目,最大可能的利用生活中真实的物品作为材料,避免假生活状态。
四、及时添加、删减、组合材料
在活动的某些时段,对一部分材料进行更换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些迁移的调整,以挖掘材料使用的潜力,追求物尽其用的境界。如中班美工区开展"酒瓶装饰”活动,等待孩子们装饰完所有的酒瓶后,可添加皱纹纸,让幼儿用皱纹纸制作鲜花,插入装饰好的酒瓶中开展“插花”活动。新材料的介入,在瞬间带来新刺激、新目标,形成新的话题和内容。
五、创新了区域游戏的组织形式——主题+区域
1、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和拓展。
围绕主题调整区域设置。如在“有趣的冬天”主题中,孩子们在“圣诞节”和“元旦”的欢乐气氛中,表现欲特别强,可是孩子们却缺乏表现的平台,我们就及时把“美食坊”稍加改动,变成“表演吧”。而等到进行"春天”主题时,孩子们探究起春天旬阳的特色美食,我们的"美食坊”再次开张。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满足,热情得到了释放,又使得暂时孩子们不爱去的区角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围绕主题创设区域环境。
一是追求主题环境与区域环境的一致性。如:在主题活动“秋天来了”中,围绕“认识农作物,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方式”的主题目标,我们不仅张贴了各种农作物的图片,而且悬挂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等,创设了一系列的主题环境,同吋,我们还在K域“科学区”中准备了一些农作物,诸如棉花、花生、玉米、黄豆等。这样,主题环境与区域环境的有机整合,不仅紧扣主题,而且使两者交错相融、浑然一体。
二是根据主题充实区域环境。如:用于主题活动中的图片、头饰、字卡等,在集体活动结束后,就把图片、字卡布置在图书区,用于幼儿区域活动吋,看着图片讲故事,进行故事的续编等;把头饰投放在表演区,幼儿可以和同伴一起进行创意表演。如此以来,不仅与区域内容相一致,而且使主题材料得到高效利用,一举两得。
三是区域作品丰富主题环境。如:在幵展主题活动“春天的花”时,美工区域“美丽的花”,为幼儿提供各种花的图片以及纸杯、皱纹纸、卡纸等各种材料的同时,在主题环境一角布置一片草地,让幼儿把自己做的、折的、画的、剪的、粘的各种花呈现在草地上。同时,还可以引导幼儿制作各种花有关的材料布置教室环境。这样,不仅成功展示了区域活动作品,而且及时丰富了主题环境。
3、围绕主题开展区域游戏。
在科学活动"小灯泡亮了”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电线、电池、小灯泡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如何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幼儿不断尝试,慢慢的从失败到成功。逐渐的,越来越多的幼儿成功地让小灯泡亮起来了。在主题活动中,孩子未完成或者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都可放在区域中,让孩子游戏,挖掘出孩子的最大潜能,这时区域游戏就成为了主题活动的延伸。
六、丰富观察指导的经验策略
教师的观察指导要遵循:
1.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原则
一是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二是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幼儿在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活动时,教师应予以尊重,而不能因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经验或实际生活就予以不理睬、批评、甚至强行制止。
2.以间接指导为主的原则
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充实幼儿的□常生活,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有新的收获。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家长,利用家庭中个别教育的优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要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通过观察,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如发现何吋需要增加游戏吋间、地点、材料和经验等)。同吋,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参与幼儿的游戏,可以进一步观察、了解幼儿;可以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的发展。此外,幼儿还可以通过观察成人的游戏学会材料的新玩法,让游戏活动能持续得较长久。
三要坚持正面评价游戏。正面评价不仅可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保持愉悦、成功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起幼儿再次游戏的愿望,幼儿还能在评价中获得正确的方法和经验。
3.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的原则
在小班应多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玩象征性游戏;中班应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条件、对其游戏进行引导;大班则可以减少玩象征性游戏的时间、增加在游戏中面临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结论: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使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玩中学,学中玩”,班级幼儿人数众多,活动场地有限,教师的理论知识薄弱,观察能力有待于提高等一系列影响幼儿区域活动质量的诸多因素,满足幼儿区域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主、快乐、健康地成长。
幼儿教师组织区域游戏的现状与策略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