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来到这个班级的第二周,她开始早上主动跟老师们打招呼了。每天早早来到幼儿园,自己换完鞋子后自觉跟姥姥说再见,很开心的进入了班级。就算有时候我在忙,也会特意跑到我这边,跟我打招呼后才去吃早饭。默默的这种表现,是慢慢将我当做朋友了吧。
今天户外时我问默默,“这里有没有你的朋友啊?”她却指了指我。虽然我很开心,但还是希望她获得更多的同龄同伴,毕竟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更是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默默这时候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跑去参加老师布置的游戏了。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默默性格安静、不太愿意与小朋友玩耍,也不会主动与小伙伴交往,突然换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小朋友,导致他出现害羞与退缩行为。幼儿退缩与不合群行为致使幼儿不适应社会交往和集体生活的一种表现。但孩子的性格并非天生注定的,后天的学习与教养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原因,.为他们创设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创设同样交往条件利用利用游戏行为进行干预训练。帮助幼儿熟练的掌握社交技能,可采用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等方法促使一幼儿加强与同伴的游戏,提高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于是在后来的户外活动中,我减少了陪默默玩的时间,更多的是将对这个游戏同样感兴趣的其他小朋友介绍给默默。可以看出,默默其实并不是不敢与同伴交往,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
例如默默随着游戏活动环境与条件的变化,由最初的无动于衷到独自观望到尝试交往到最后的自然融入。默默在与同伴共同学习形成了交往的同时也被同伴所接纳获得了自己的快乐与自信教师时刻保持与幼儿的密切关系,在日常活动中多为其创造在集体中的表现机会,以增加自信。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有意识地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到好朋友,发展初步的友谊。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使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的和其他幼儿交往,从而养成良成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但是,孩子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与良好个性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要养成时时观察,处处思考的习惯,及时发现及时疏导,适时采取有效地策略,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在一个方面稍微好转后,我面向了另一个方面:默默的过度依赖家里人导致的吃饭问题。
硬要说的话,默默自主吃饭是很好的,进餐时不说话,也不会玩闹,安安静静一口接一口的吃着自己的饭。可是,在真正自主进餐前,总是会先玩一会儿,甚至拖到最后老师催了才开始吃饭。我猜想默默依旧是依赖姥姥的喂饭,所以这个时候注意家园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首先,家庭当中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教育观念要一致。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而父母的教育观念相对他们比较理性。所以,父母要把良好进餐习惯的观念传输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平时默默基本上都是姥姥在带,不难想到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其次,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要一致。不少幼儿在幼儿园里能自己吃饭,但到家中就判若两人。如果幼儿在家、在园表现不一,就说明还没有养成好习惯,也反映出家园在这方面未能很好配合。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彼此密切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再者,家长的榜样作用。要幼儿有良好习惯,家长就要以身示范。 要幼儿吃饭不讲话,家长就不能在吃饭的时候乱说话;要幼儿吃完饭把餐具放回原处,家长更要做到生活上有条有理,餐具不能乱扔乱放,如果家长没有良好习惯是不可能培养出幼儿良好习惯的。都说幼儿的原生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甚是重要,所以有时候若家长没有以身作则,影响到幼儿后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
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默默慢慢开始放开自己,尽力融入新生活和新集体。她会在小朋友争执时帮助作出选择,在老师搬运东西时很快的跑到我们身边,问我们需不需要帮助。可是唯一有些失落的是,她还是没有自己的好朋友。
幼儿会出现不愿意交往的原因有几个,一是,交往的意识较弱。有些小朋友的生活范围很小,比如有的是妈妈带,但是妈妈需要忙家务活,又得带孩子,一天就偶尔带孩子出去外面玩。常待在自己家这个小空间里,和外界接触的太少了,缺乏应有的锻炼,就导致了遇到陌生人会胆小害怕,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接触相处。同时,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原因,他们的身上多多少少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常常是处于被动的交往状态,都是在成人的引导下去与之交谈,他们交往的意识是比较缺乏的。这样的现象,在没有成人的介入下他们很快就失去了方向,导致不愿与同伴交流。二是幼儿交往的理解能力较弱。幼儿并不是不愿意去交往和不敢交往,其实幼儿们还是有非常强烈的交往需求的,有的小朋友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自己很想去,但是还是没有去。他们经验缺乏,所以导致在交往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小班的小朋友,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当遇到问题和发生矛盾后,幼儿们不能够懂得要怎样与同伴商量,表现为哭泣、抢、打架等行为。他们不理解同伴的意思,交往的技能也不足,于是在与同伴交往的时候很容易会发生矛盾。三是幼儿交往的表达能力较弱。由于幼儿们在自己的家中有家长的细心呵护,当幼儿有所需要时不需要表达真正的意思,家长就能知道幼儿需要什么。这样的孩子交往表达机会少,能力就会很弱,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有这么几个,一是不贴反向标签。在家里,在别人面前,不给他贴上反向的标签。哪些标签呢:胆小、内向。有的家长对着孩子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这有什么怕的呢;你怎么这么没用呢?”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败感,导致他更加的胆怯和退缩。就像我们平常向幼儿讲话时都运用正向引导,多去说“你去做xx好不好”或者“你做的很对,但是xx会不会更好”。二是不强迫。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有意识的让孩子去接触他人。如: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然后两人共同去与他人接触。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强迫他,有的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不跟其他人玩就催促着孩子:“你去呀,你怎么不跟他们玩呀,你要去跟他们玩的。”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对的。要让他自然而然的,随他的意愿以他舒服的状态去和他人处。三是把握幼儿对交往的需要。这一点,作为家长需要多带孩子出去外面,增加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引导孩子和小朋友们接触,也可以邀请附近一些小朋友来家里作客,给孩子创造一个小型的交往圈子,鼓励他多和小伙伴们玩。而对还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以先带他在一旁观看别的小朋友玩游戏,然后再慢慢鼓励他积极参与进去。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主动交往的方法,在幼儿脑海里灌输一个正确的交友方法,这样幼儿在交朋友的同时也不会伤害到其他小朋友。
通过半年来的观察,默默在第一个月将幼儿的分离焦虑,与同伴的交往问题,包括对家长的依赖表现的淋漓尽致。俗话说的好,任何病都需要对症下药,更何况是幼儿这种还是白纸的时期,更需要我们认真,耐心的去对待他们。
结论及建议:无论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还是转学来的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在他们开始认知世界时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就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所以这时候家长的表现态度就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在家里时早早向幼儿介绍幼儿园,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而真正在幼儿园门前出现幼儿的哭闹情况时,家长更是不应该着急,应该配合老师,一起说服幼儿。其次,幼儿会过度依赖父母,尤其是过度宠溺幼儿的长辈。父母在忙碌之际也要多多关注幼儿的教育问题,更者需要与长辈统一好正确的教育观。再者,对于新环境不熟悉的幼儿,他们几乎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作为家长,这时候若家长变现出着急,生气的样子,反而会使幼儿更加的紧张。别说主动交朋友了,有小朋友来找他都不一定会接受,甚至会否决,拒绝交往。这时候父母应该做的首先是询问,询问幼儿为什么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再根据幼儿的回答做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幼儿更是愿意什么事都跟爸爸妈妈分享,真正与爸爸妈妈做朋友。总之,父母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在遇到什么情况后,父母应该做到临危不乱,首先去了解情况,多用善用正面引导语言,尽量避免幼儿听到过多的“不”与反面词汇,正确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转学幼儿适应新集体的状态(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