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看教学内容给是否有利于幼儿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活动的内容要给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避免幼儿画出一样的画,表现出同样的风格;试图引导幼儿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一般的思维习惯和模式,使其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维绘画,以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能力。如画《蜜蜂》,目标是用点、线、面、对称的方式来装饰自己心中的蜜蜂,我画出基本线条如:曲线、直线等,基本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让幼儿用形状组合成不同的蜜蜂,再用点、线、面来装饰蜜蜂,背景幼儿自由添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要符合幼儿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不同的幼儿在年龄、性格、生活环境、接触的事物、动手画画的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绘画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要针对个人实际情况和幼儿本身独特方面设计,从而要符合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要照顾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化。
三、幼儿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创造的兴趣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潜藏在幼儿的兴趣中。陶行知老师也特别强调“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创造力,连小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加入孩童生活中,便发现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方明.学做一个人-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8]为此我们要把握这一有利时期,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教育和指导,促进他们思维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逐步变为一种强烈的创新欲望,成长为无限的创造潜力。个人兴趣爱好是创造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激发幼儿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并且转化为内在的志趣,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学习的动机是从兴趣出发,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敢于创造的动力,就会兴致勃勃、专心致志地把自己感受到的、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否则,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失去了主动性,时常出现“老师我不会画,我画不好”的现象。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创造的热情,为幼儿形成创造型个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精心设计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有趣的绘画教学材料,能真正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注意力和愉快学习的心情。因此,在选择教学和教材内容时,要选择形式新颖的、有趣、新奇的内容。如:中班绘画《毛毛虫》时,先画毛毛虫的头,然后再添画毛毛虫的身体和腿,最后玩毛毛虫爬行的游戏。由于内容趣味性强,可动性大,幼儿十分感兴趣,并且幼儿非常兴奋,最后创造性地添画了小草、花朵、树叶等丰富多彩的画面。
(二)活动过程激趣
为了调动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都要贯彻趣味性的原则,即开始部分的导语—观察—示范—指导—评价等,都要以“活”和“趣”方面设计。比如:画太阳,我们可以让幼儿带上眼睛去观察太阳,让他们自由的讨论,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活动愿望,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四、幼儿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对创作的欲望和兴趣
“幼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做自己感觉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的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
《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已于1999年10月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幼儿园教育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制定。]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美术教育活动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还能将孩子的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研究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