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诸如“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等等,甚至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相对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也是权威的象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是学生学习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从其特征、职能等方面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权威意识也将逐渐失落。教师的职业将变得普通而平凡。教师角色的变化,并不是说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更高了。这个新的角色,使教师的职能更趋向多元化。首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言传身教、作为学生榜样的角色没有变化,而且应发挥得更好。其次,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知识信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
四、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前儿童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前儿童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利用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特点,为学前儿童营造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地刺激学前儿童的感官。使学前儿童在特定情境中,不但能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象,而且能感受到特定的气氛的感染,活跃学前儿童的思维,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学前儿童学习的动力。 如在欣赏《小青蛙捉害虫》这一童话故事时,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屏幕上依次现了故事中的主要场景:美丽的月色下,小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着捕捉害虫;在暴风雨中,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在湖面上捕捉害虫。形象的画面和生动的音乐旋律使孩子们受到了作品美的感染,不仅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五、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的情境,是"有情之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活世界.
多媒体技术优化了学前儿童园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创新氛围。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愈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 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环境,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幻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态的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虚和实、远和近、快和慢、局部和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前儿童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前儿童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使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数学“认识时钟”一课中,主要是让学前儿童掌握时、分针之间的运转特点和相互关系。运用多媒体动态、逼真的模拟,使此部分教学内容跃然于屏幕上,抽象概念形象化,清楚、准确地表现出时、分针的运转情况。通过学前儿童电脑显示的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向,在清晰、动感的画面中帮助学前儿童发展规律,理解关系,建立表象,化解难点,使学前儿童获得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培养学前儿童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重新教育的前提。因为只有渴望创新,才能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教师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不仅能为学前儿童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培养学前儿童的认知兴趣,还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培养学前儿童的创新精神。兴趣越浓,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越集中,观察越仔细,反应越清晰,记忆力越强,思维越积极,创新意识更易激发。如在“认识长方体”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播放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前儿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型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帮助学前儿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然后再通过面、棱的移动与拼合等一系列演示,帮助学前儿童认识长方体“相对面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的规律。通过这一清晰、动感的画面展示,学前儿童轻松愉快地感知了长方体的特征。
建立平等、宽松、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学中对学前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融为一体。使学前儿童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双向传递中,让学前儿童愉快、自然、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多媒体技术优化了学前儿童园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创新氛围。例如:在语言活动故事《小猪盖房子》的教学中,我先按顺序演示上半部,猪妈妈告诉三只小猪要可以用什么材料来盖房子后,要它们各自去盖三间房子。小黑猪、小白猪、小花猪各用稻草、木头和砖头来盖房子,以及大灰狼要来撞房子吃小猪为止。然后引导学前儿童讨论哪间房子最结实?大灰狼撞稻草房、木头房、砖头房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其发挥了声像逼真、画面动人的功能,调动了学前儿童多种感官,拉进了学前儿童与故事中小动物之间的距离。让学前儿童与小动物们产生共鸣,使学前儿童溶入故事情节。以此来激起学前儿童帮助小动物的热情。因而在讨论中,学前儿童纷纷举手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还争执的面红耳赤,使课堂使氛变得十分活跃。当大家意见统一时,学前儿童会心的微笑。在学前儿童讨论后,师再播放故事的下半部,让学前儿童在看听中自己的到答案。从此例中,可见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个学前儿童。给每个学前儿童充分表达意见大胆提问的机会,说错了也没关系。才能保护和增强学前儿童稚嫩的创新意识。
论多媒体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