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
近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日益严重,尤其在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情况更甚!这种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犹如“揠苗助长”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来自家长、教师,幼儿园、社会,我国的教育体系等很多方面。所以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办法来纠正这种教育。下面我以邯郸一所民办幼儿园为例,从该幼儿园的小学教育化入手,分析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并提出建议对策。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
随着家长对孩子的早教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竞争心态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小学文化课程 , 这种在幼儿园实施的"小学化"倾向的教学逐渐演变得越来越普遍, 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课程结构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 一) 教学形式上, 幼儿期的主要生活内容应该是"游戏", "学习"应该是伴随幼儿游戏过程自然发生的。我国的幼儿教育法规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灵活地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然而, 近年来的幼儿园教育为了追求学习效率, 逐渐演变为与小学一样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例如我在调查邯郸一所幼儿园听课时看到, "学习汉字'手' "的教案内容如下: ( 1) 出示字卡, 幼儿认读; ( 2) 讲解字义, 组词, 造句; ( 3) 教师示范书写"手"的笔顺及格式; ( 4) 幼儿书写练习; ( 5) 教师指导幼儿练习; ( 6) 书写"手"的笔顺及组词。从教学形式上看, 完全与小学生的生字学习过程相同, 毫无游戏色彩可言。
( 二) 教育内容上, 力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启蒙性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但是很多幼儿园把小学的内容提前到幼儿园学习, 他们甚至把学习文化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在拼音方面竟要求幼儿掌握声母、韵母、能拼读、能书写; 在计算方面则要求幼儿进行较大数位的加减运算; 在汉字学习上, 要求幼儿会读、能写。这些都是把小学的教育内容提前到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 例如, 我在这所幼儿园9月份的教学计划中看到, 力求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忽略了基本的生活常识、行为习惯、情感与社会性等教育内容。
( 三) 早期特长过度开发。不少幼儿园以开办特色班作为扩大招生吸引力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手段。在这里,幼儿除了每天上、下午的教育活动外, 还要进行英语、绘画、书法、舞蹈等多种兴趣班活动, 幼儿从清晨来到幼儿园, 就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课程超载的幼儿园教育与一些家长盲目攀比的心理相互作用, 导致孩子们参加的特长班越来越多, 甚至超越他们的发展阶段, 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训练。结果却往往事倍功半, 其训练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问卷调查,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进行如下分析。
(一)家长的功利倾向是造成“小学化”现象的重要推动因素。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标准就是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首古诗、能做多少数以内的算术题、会读多少个英语单词等。家长片面地认为教育内容越多越好,此外,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全然不考虑儿童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 钢琴家"、" 舞蹈家"、"画家"。正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些需要, 幼儿园才开展了各种识字教学、算术教学和种类繁多的特长教学。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 (5)(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