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事物和信息既具有好奇心,又没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因而他们也就会表现出十分明显的摹仿性。事实上,无论是从教育理论上看,还是从教育的实践来看,人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摹仿的过程。幼儿阶段的摹仿,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学习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幼儿相互间的沟通和交往中。幼儿交往中的摹仿,主要是对家庭成员、老师或其周边他人交往行为的摹仿,特别是前者。
(三)交往的自我中心性
幼儿在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时,往往只考虑自己,而基本不考虑别的小朋友的利益和感受。这种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利益和感受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仅使得别的小朋友得不到应该有的活动机会,而且也会造成他们以后也不和这种小朋友玩的潜在想法。幼儿交往的自我中心性,还更多地表现在这样的场景:小朋友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大家一起玩,生怕别的小朋友损坏自己的玩具,而当看到别人的玩具是自己没有玩过的玩具时,又会抢过来玩。这种交往的自我中心现象,既是一种本能性的体现,也与他们一直生活的环境和家长对他们的不当教育和引导有关系。
(四)交往方法的动作性
幼儿在交往中,虽然也会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但往往是辅助性的,主要通过双手的动作来完成。多种教育理论的研究都证明,幼儿时期的语言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对自己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更多的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五)交往过程的依赖性
幼儿的交往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性。幼儿交往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很少积极主动地去和别的小朋友交往,往往需要在老师的组织或引导下进行。如当有新的小朋友加入到班级中来时,很少有小朋友能主动地和他交往;即便是在一起时间比较长的小朋友也是以自我为主。出现这种交往依赖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儿本身的心智和认知等的不成熟,做事主动性不是很强;二是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较明显,对自己的物品有一种比较明显的独占欲望,担心别的小朋友会抢夺自己的物品,缺少积极主动地去和别的小朋友交往的欲望;三许多幼儿比较胆怯下,本能性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交往缺乏主动性;四是目前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的宠爱下幼儿缺乏比较对象及沟通和交往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交往的主动性也比较欠缺。
三、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
1、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
在自由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非常放松,幼儿之间的交往表现也最真实自然,因此自由活动最利于发展其交往能力。自由活动时间主要包括餐前准备时间、餐后时间、户外活动前准备时间、睡前准备时间、睡后整理时间、离园前的等待时间以及其他环节的过渡时间。如可在幼儿园午饭后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愉快的散步活动,幼儿交往对象从本班逐渐扩展到其他班,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2、采用适宜的方法打破班与班、区与区之间的界限
打破班与班、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提高幼儿的交往机会和频率,使幼儿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对象不断扩展。区角活动、户外活动、晨间接待等集体性不强的活动比较适宜运用此方法。另外,开展幼儿间大带小活动、全园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都是打破班级界限的好方法。
3、创设有利于交往沟通的空间
幼儿天生具有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尤其中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交往交流技巧。因此,为他们创设一个舒适、安全的空间,幼儿可以进行愉快的交流与沟通,其游戏性、操作性功能相对较弱,这也是与其他活动区的最大差别。如笔者工作的幼儿园就专门创设了一个区域“图书吧”,幼儿可以在这里将阅读和交往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快乐的阅读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4、引导家长有目的地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我们鼓励家长利用和挖掘各种机会为孩子创造跟同伴交往的机会。如教师可在周末组织家长带幼儿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或室内集体活动,家长可带孩子到亲戚家做客、邀请邻居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等。
试论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