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仅只在幼儿园里面培养,家庭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也应该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给孩子一个娱乐活动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的习惯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行为的强化条件,而父母修养则为子女的某些习惯的塑造提供了榜样。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整体的习惯则潜移默化的完成建构。
四、优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条件
有句话说:“环境造就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
(一)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
首先,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家长来完成,一个愉快、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孩子良好发展的基础,孩子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规律
其次,家庭要有好的生活规律。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做到生活有规律,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同时也可以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家庭坏境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的意识。
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对于孩子良好行为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一)教育要耐心,道理要讲清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老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孩子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没有发展好,所以,教师或者家长在给孩子在讲道理时,要明确自己所讲的内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的“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
(二)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师或家长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师或家长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
当教师或家长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老师、小朋友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儿讲卫生,我就说,我们要做个讲卫生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要求幼儿午睡时脱下的衣服裤子叠好放在固定的地方等。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三)反复的练习,进行行为强化
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家长们随时都要有“习惯教育”的意识,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同时也要对幼儿进行恰当的鼓励。不断的强化、累积,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综上所述,我们能很清楚发现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庭和幼儿园相结合才能给孩子带来更加完善的教育,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才能使孩子的发展更加的完美。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一味的说教上,而应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鲜明的态度,说明这些行为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然,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路上,也不是非常地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沟通、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