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过度的溺爱、放纵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会害了他们。
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们关心、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可以能和孩子一起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对象,玩具、零食都是孩子一人独享,长辈们对孩子的爱是单向的,只有奉献,不求回报,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任性、霸道,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和分享,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
大部分小班的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大小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更不懂得帮助同伴,吃的玩的东西都想自己一人独享,要是有同伴想与之分享,他就不乐意,抡起小拳头就打,或是张嘴就咬,因为这些孩子在家时,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也不会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也没有教给他们分享,养成了他们任性的性格,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都很差。
我邻居家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一直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祖父母非常地溺爱孩子,不管什么事都由着他的性子来,不管孩子要求什么,只要祖父母能够办到的,都听他的。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只要不满意就撒泼打滚,还会骂人。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不禁为这个孩子的将来忧虑起来,这样下去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吗?能为我们的社会作出贡献吗?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当孩子有良好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加以鼓励、奖赏。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三)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
当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但又教育无方。他们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科学育儿知识。他们以自己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娇惯溺爱、简单粗暴,或是对孩子过早地进行定向教育、不主张孩子玩游戏,认为玩游戏是学不到知识的,对幼儿施行小学化、成人化的教育等等,都是不合理的。
总之,家园必须用同样的科学观念武装自己,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作用的同时坚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并重的原则,使家园教育的观念、思想、目标趋于一致,才能事半功倍。
二、教师和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习惯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中逐渐巩固下来的、在一定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出现的某种行为。行为习惯包括人在学习、生活、道德实践中无意识地自然出现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养成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孩子的年龄越小,相对应的他们的可塑性就会越大,所以幼儿正确习惯的从小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陈鹤琴先生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成人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喜欢模仿,而教师和父母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
教师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能够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邻居、对来客热情有礼貌,孩子就会在耳闻目染中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好习惯。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良好行为的种子,就会在孩子身上收获到良好习惯的果子。
三、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家里和幼儿园中都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自觉地吃午饭,但是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有的孩子不能够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吃饭,一定要大人追着跑,孩子走到哪里,家长拿着饭碗在后面追,这是非常不对的,这种坏习惯一旦出现,想要改掉就很难了,在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
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4)(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