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嫉妒性行为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动物本能地表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前儿童嫉妒是指学前儿童看到他人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所产生的一种不安、烦恼、痛苦、怨恨,并企图破坏他人优越状况的复杂情感而表现出的行为。学前儿童的嫉妒心理是从早期的情绪中分化出来的。儿童成长到1岁半左右,从苦恼情绪中进一步分化出嫉妒和普通的苦恼,而长到四五岁时,嫉妒会更频繁的上升到儿童心头,并表现出嫉妒行为。 (1)独占性嫉妒 独占性儿童是指学前儿童自己不能容忍身边亲近的大人疼爱别的孩子孩子最初的嫉妒总是与自己的爸爸妈妈等身边亲近的人有关,当看到大人们疼爱别的孩子时,往往会表现得不满、哭闹、反叛等。 (2)敌对性嫉妒 敌对性嫉妒即对获得家长、老师等表扬的其他幼儿怀有敌对情绪。 (3)排斥性嫉妒 排斥性嫉妒是指拥有比自己玩具、用品、零食多而又不和自己共享的伙伴进行排斥。一般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嫉妒行为。 (4)特点: (1)外露性 (2)攻击性 (3)破坏性 2.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言攻击,漫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1)无意性攻击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学前教育学习体会 | 下一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学前 儿童 问题 行为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