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3-6岁的小儿,在游戏、学习和劳动进一步复杂化的基础上,在与成人交际范围日益扩大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了飞速的发展。
(四)亲子交往还受家庭以及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
亲子交往还受家庭以及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邻里、社区的风气舆论、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的要求和教养方式等。邻里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社区生活品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邻里关系可以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稳定感和亲密感,这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社会认知,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分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反之,糟糕的邻里关系会降低整个社区的生活质量并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邻里关系通过影响社区生活进而孩子的成长,而孩子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又会反过来影响社区的生活质量。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在不良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总是与别的幼儿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独处,这样容易产生任性霸道、粗暴妄为或怯懦孤独、不合群等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心理和不良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幼儿园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目前幼儿园,孩子们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他们更多接受的是遵守规范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日常教育活动中,他们还是把规范、习惯和知识的获得放在首位,主观上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最小化。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幼儿园中,亲切和蔼、民主温馨的师幼关系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与同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伙伴关系能够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精神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二、家庭亲子交往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一)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天赋和潜能
为人父母的责任之一,是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天赋和潜能,而非把父母一厢情愿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那些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功成名就的例子,有,但凤毛麟角,他们的背后,有数以万计的伤痕累累被毁掉的孩子。拿孩子去做一个大概率会失败的事情,恐怕非明智选择。
(二)同情和理解
同情和理解对小朋友很重要。小孩子因不能准确表达感受而常有挫折感,他们的小小内心也是一个惊涛骇浪的世界。父母应先试图理解孩子,再寻求被孩子理解,然后讲道理。第一步总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已经了解他的挫折、悲伤、郁闷,确认这一步是避免鸡对鸭讲的基础。然后确认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最后一步才开始讲道理。
(三)培养孩子的兴趣
让小朋友敞开心扉,需从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慢慢谈到大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方向相反。比如:谈论他喜欢或者强烈不喜欢的孩子,小朋友往往滔滔不绝;把他喜欢和不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编入他最爱的故事里,让他捧腹大笑,则开启了谈话的大门。
(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判断能力
自信心和独立判断能力,来源于每天的日常生活的点滴。我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告诉他,十八岁后他自己单独做决定,十八岁前父母做最后决定,他可以参与讨论,讲道理,提要求,不用畏惧挑战父母的观点。我小心不用“听话”要求我家小朋友。
孩子未来,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父母帮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