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
城市文化发达程度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城市文化的高度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城市在其他方面的相应的发展程度。物质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而城市的文化水平则彰显出了它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机能,是更重要的内蕴所在。
四、城市文化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管理的本质是人作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人的作用又决定于人的品质、知识、能力、经验、服务精神等,所有这些对人的要求的精神条件的概念就是文化。这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导引
这是城市管理的首要职能。导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文化建设和培育。城市政府应该致力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提高人的精神面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的诚信度,这些对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每一个城市来说,发展文化就是培育人,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在城市导引中,要特别重视城市文化特色的培养。
(二)规范
这是城市管理实现导引的基础性职能。规范,包括自我规范和相互规范两个方面。规范本身就是通过制定法规、政策、行政条例和规章制度等有形文案,以及主动引导民间的风俗、道德和习惯等无形约束,对城市居民和单位的行为进行约束。规范的内容无论正式规则还是非正式的规则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城市规范就是一种文化建设。
(三)治理
这是在城市导引和规范下实现城市管理目标的经常性职能。治理要治本、治标并重,要导顺制逆,把表彰与惩办很好结合起来,要宽严并济,要人性化,以人为本。城市治理包括很多方面,有一些是与文化有关的。比如城市社会治理,就是要消除城市社会问题,提高市民的文化道德水平,改善城市人群的友善关系。社会治理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化。
(四)服务
这是体现城市管理本质的公益性职能。其中应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人本主义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协调发展理念、公平与效率原则等等文化元素。城市服务包括有形服务和无形服务。无形服务比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教育、科技、娱乐等诸多方面,这些无形服务甚至就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五、城市文化管理的措施
(一)软件措施
1.强化文明意识,构建和创设城市人文精神
用文化氛围和精神体制来引导和管理城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设城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往往以时代精神、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方式产生强烈影响,使人类生活结构的各个层面具有一种价值维度。而在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范围内,人文精神又集中体现为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渗透于城市文化的“硬件”和“软件”之中,城市精神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强化和谐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建设和培育城市文化,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进而培育新的和谐理念及和谐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旨归的道德评判体系。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等。
3.强化个性意识,彰显独有传统风格和特色
文化的个性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以独有的文化来对城市的发展进程进行一个总体的规划和管理,必然就要求城市的文化有其最独特的一面,这就是要求规划出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一要凸现特色。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也就缺少竞争能力。要在竞争中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取决于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定位一个城市的特色,必须从总体上把握这个城市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中去体味它的精神与物质的特点。因为“城市历史越悠久、古建筑遗存越丰富,它的艺术形象越具有魅力。古建筑使现代城市的艺术得到了升华,人们从这种文化积累的文化形象中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脚步。”
二要创作精品。标志性文化工程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甚至就是一个城市的代名词。一个城市拥有个性鲜明的、国际水准的主体形象建筑及标志性文化设施群体,对突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档次,扩大城市的辐射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建设个性化的城市就必须要以创作精品城市景观为重点。
三要培育偶像。要树立和培育文化偶像。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偶像,他们可能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领域,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一个地方文化品位的招牌,还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生动教材。突出他们的地位,就能够在城市中形成比较坚实的硬件基础和市民基础,而这种广泛群体的文化圈的建成,正是形成特色城市文化的重点和具体方式。
四要以人为本。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提高人的文明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需求。一是考虑市民的审美愿望和心理需要;二是考虑市民参与的群体性和多样性;三是考虑市民接受文化时对实用性与理想性价值的选择;四是考虑市民对浸淫其中的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定位;五是考虑市民对城市整体文化基调和氛围的理解和感受。
4.强化科学意识,制定出符合历史和现实的规划
一要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定位的准确与否是城市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如定位科学准确,符合其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就能成为城市居民的共同价值,文化建设也就会卓有成效,否则就会困难重重。二要科学论证。科学论证主要是指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如城市文化的定位、城市文化发展的模式、城市文化发展的途径、城市文化发展的步骤等等,使城市文化建设在科学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三是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城市文化建设要进行规划。规划不仅包括长远的规划,而且包括近期的规划。规划还要细分到各个区域、各个部门、各个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指标。四是科学实施。实施的环节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城市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强调科学实施,要求每个部门甚至每个人在直接承担自己分管的一些具体的工作任务时,要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二)硬件措施
提升城市文化,说到底就是要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各项事业的文化含量,在综合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的过程中适应跨世纪要求,推进城市现代化步伐。
1.正确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促进。既要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也要充分考虑文化的产业属性,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它的效用优劣不能完全由消费者“自我感觉”决定,它的供应属于公共经济范畴,它必须代表公众根本利益,并且有一定福利性质,是不能完全商品化的;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形成良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则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突破障碍,创造环境,推动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2.继续深化城市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文化体制是城市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城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在已取得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各级公共文化团体的关系,积极发展城区各类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3.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质量
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首先要努力促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这是提高居民文化消费实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在文化消费适度增长的同时,要及时进行内在结构的合理调整,正确处理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与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步的互动关系,逐步提高城市生产生活中的文化含量,促进居民闲暇生活和社区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使用。
4.始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管理城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已成为世界潮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达,不仅能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能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相辅相成。它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在不断提高,把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必将有力地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城市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东西,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一旦形成,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了的经济和社会,又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因此,要打造城市文化,不只是要协调城市文化内部各种关系,更要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任何城市要打造城市文化,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提高市民人均GDP水平,缩小恩格尔系数,提高物质生活质量。而文化层次的建立必然导致管理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使得在实际的城市管理过程中,这种文化产业的形成一方面为社会产业的复苏奠定了比较稳定了管理范围和体制层次,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的管理形式的转型和升级准备了充实的理论基础,为城市管理设置了广阔的改革发展空间。
六、结语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它自然受到物质发展的影响及制约。每个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城市文化个性与品位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传统历史的产物,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它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因此,在弘扬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文化,同样需要对传统的东西进行甄别,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城市文化,才既具有高品位,又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建设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伊里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李其荣.对立与统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马传栋.城市生态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徐文通.城市建设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89.
朱铁臻.城市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肖梦.城市经济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王建民.城市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杨汝万、罗福全主编.亚太区正在兴起的世界城市[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王旭、黄柯可.城市社会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任平.全球发展:模式、理论与选择[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书店,1998.
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夏光著.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5.
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1.
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