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新闻媒体的作用
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运用新闻媒体
四、政府与媒体共同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
五、努力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
内 容 摘 要
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有所帮助。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危机管理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
2. 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企业通常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之中,虽然有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虽然有共赢的局面,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有限的市场中甲多占一份就意味着乙少占一份。
3. 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强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础。公共危机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则,依法行政。公共危机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常常是刚柔并济,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并行。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新闻媒体的作用
(一)从突发事件到公共危机管理
突发事件,是人们对出乎意料事件的总称。通常,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及重大群众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其实,突发事件这个概念,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名词,并不规范,所涵盖的时间外延也过于狭窄,因为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不是转瞬即逝,而会持续一个过程。目前,国外更多地使用“危机”这个概念。
关于危机的定义,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3]机管理,本来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行各业中。
在公共关系中,危机传播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指企业、组织或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旨在减少危机损坏程度的沟通信息、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事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事件演变迅速;三是事件的独特性使得无法照章办事;四是信息不全,小道消息流行。
按照一般分类,危机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如地震、干旱、水灾等)和社会危机事件(如社会动乱、战争、恐怖活动等)。现代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按照危机的起源,可分为系统内部危机和系统外部危机;按照危机发生地域,可分为区域危机和国家危机。按照危机性质,可把危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社会制度基本结构的危机,如美国“九一一事件”、阿根廷经济政治危机;一类是针对具体行为规范或价值观的危机,如广西南丹矿难等。虽然二者各有所侧重,但在实际情况中,二者的界限有时并不明显,特别是当自然灾害、具体事件危机处理不当时,很有可能会引发针对整个社会制度的全面危机。“九一一”事件中,美国政府和媒体几乎一致地认为,恐怖活动是对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生活方式的挑战,而不愿认为是针对美国政府或外交政策的攻击。这样,就更容易把美国公众引导到对恐怖分子的仇恨上来,形成几乎一致的舆论。
(二)新闻媒体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因为危机的到来,破坏了组织系统的稳定与常态,迫使其重新进行抉择,挽回损失,树立新形象。媒体的作用,就在于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它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媒体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监视危机处理的进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其声音,树立其形象。
比如:南丹事件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灾难本身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在各种人为灾害中,它不是伤亡最多的一次),它最能引人注意的是当地政府如何逃避甚至仇恨媒体,媒体如何冲破种种阻挠,代表公众行使知晓权,参与危机处理的进程。天津发生的“扎针恐慌”事件[8],搞得天津街道冷清、全城不安,其根源也在于媒体的缺席,任凭小道消息满街飞,传闻由于其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被无限夸大、扭曲。如果通过媒体及时传达权威的主流消息,就会稳定社会心理,不至造成全市的恐慌。事实上,把媒体排斥在危机管理之外,不善于利用媒体解决危机事件,是徒劳和不明智的。日益成熟的当代媒体,完全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到只帮忙、不添乱。面对灾难,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公众,首先想到的是知晓真相,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只有当最基本的知情权被剥夺时,才会把斗争的矛头转向掩盖真相者。
与南丹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9年发生的山东烟台“11·24”海难事件,当时遇难人数远比南丹事件多,但是当地政府没有试图掩盖真相,而是积极配合媒体在第一时间做好报道工作,敢于露丑,取得了工作的主动,避免了小道消息的流传和媒体的误报。同样,无论是1998年抗洪抢险、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还是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我国政府自事件发生后就及时通过媒体向全国人民告知事件真相,并在危机管理过程充分发挥媒体引导舆论的作用,化危机为转机,不断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表现出我国政府成熟驾驭危机的能力。
美国世贸大楼被袭后,美国电视马上对其进行现场直播,表现出媒体的积极参与态度。中国日报北美发行总经理孙玲玲就是在世贸大楼办公室里接到丈夫从牙买加打来的电话,说他从CNN上看到恐怖分子袭击了大楼,告诉他镇静下来,赶快往楼下跑。这说明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便会置于媒体的全程“监视”之下。媒体对危机的新闻传播,贯穿于危机发生的始终,有时它比身处其中的人更能了解其全貌。
早在1959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写给胡乔木和吴冷西的一封信中,说“广东大雨,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要隐瞒。政府救济,人民生产自救,要大力报道提倡。工业方面重大事故灾害,也要报道,讲究对策。”[6]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排斥在危机管理之外。这是媒体义无反顾的责任,也是政府危机管理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够在无形之中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很大帮助,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帮助政府传递信息;二是协助政府进行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三是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四是为政府提供外脑;五是帮助政府赢得社会支持。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运用(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