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运用新闻媒体
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把公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公众。同时,政府又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媒体发挥其功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危机发生前,主要是政府对危机的减缓能力和预见能力;危机发生时,政府的反应能力与治理能力;危机发生后,政府的恢复能力。下面,主要从这三方面分别探讨新闻媒体在其中的运用。
(一)危机前
危机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治理,而在于减缓与预防危机的发生。政府设立监督与预警机制,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填补不善的资源管理,能够较好地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其冲击力。而提高政府预见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充分的信息。政府虽然有收集信息的专门通道,然而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信息的不充分或误导,而新闻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新闻媒体在守望环境中,可以及时反映可能危害社会的征兆,为决策层提供预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某种危险倾向存在的合理推测,向社会和决策层发出警告。我国社会的主流是稳定和平的,但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伴随着危机的发生,社会总是在一个一个危机的解决之后向前推进,因而我国的媒体不能只报喜而不报忧,应当对政府的政策以支持为主基调,以批评作陪衬,小骂大帮忙。通过批评,可以让政府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政策,消除矛盾,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
(二)危机发生时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政府的媒体政策就是要主动寻求与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的合作,通过媒体这一中介和载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使危机信息比例合理化,避免诱发潜在危机;同时,避免过度强调危机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回避性,加强作为危机管理主体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
1. 争取舆论主动权,及时地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最新消息。定性状况,快速地采取措施控制或抑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发展和扩散,掌握主动权,力求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扭转不利局势,促使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
2. 通过媒体发布权威性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稳定公众心理。政府要本着诚信透明的原则,发布真实的信息,以避免公众由于信息的封锁而获取小道消息,从而对事件进行臆断与主观猜测,而夸大事件的危机度,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感,使政府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3. 通过媒体听取公众的意见,征求与调整治理措施。政府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信息,不仅可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通过公众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寻求较好的解决方法,也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三)危机发生后
这里讲危机发生后,是指单件的危机事件得到治理以后,非指实际意义上的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恢复力的问题。在危机治理后,政府需要重新恢复社会稳定,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这就要媒体对危机处理的后续工作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报道。正是通过对后续事件的报道才能真正体现政府的办事能力。
四、政府与媒体共同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对着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从国际上看,世界的大格局和大趋势并未改变,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的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但是,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局部冲突和突发事件接连不断,特别是美国“九一一”事件后,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在滋生蔓延并成为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跨国力量,天下并不太平。
从国内来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矛盾和问题。加入WTO利大于弊,但是短时间的阵痛在所难免,一些行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将更加复杂。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社会治安、假冒伪劣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也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绪,容易引发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问题,社会矛盾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来。有人预测,我国已经进入危机频发时期。提高国家危机管理的综合应对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首先,政府要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充分认识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政府是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媒体是社会公器,代表公众行使社会守望的职能。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最大限度地为增进公共福利而发挥最大效益,否则,就是公共资源的浪费,是失职。在危机管理中,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前,媒体普遍开展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危机防范措施。但有的地方却千方百计阻挠记者进行监督,甚至规定没有本系统发的记者证,就不接受记者采访;还有的地方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凡采访副科级以上领导,必须征求当地有关部门意见。各种形形色色的措施,使“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承诺变为空谈。新闻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只要它和政府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其次,媒体要增加责任感,讲究艺术,不断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关键的是要保持冷静,不能在公众群情激愤的感染下失去理智,迷失方向,极尽炒作渲染之能事,这丝毫无助于危机的解决。要讲究艺术,学习西方媒体的经验,在不知不觉中传达了政府的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维护了社会稳定。
总之,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媒体是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积极纳入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去。
五、努力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
在非常态的危机之中,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政府在对媒体有所约束的情况下,又充分加以利用。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格外重要,它不但是政府和媒体成熟、理性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成熟、理性的体现,更是妥善解决危机的润滑剂。因此,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要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观念,树立对新闻媒体的正确认识
首先要认清新闻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大众传媒既不是政府的附庸,也不应当强调绝对的自由,而是在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之下,保障一定的新闻自由。
(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的,良好的政治秩序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大众传媒的更加繁荣。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主流媒体的发展。
(三)健全法律体系,规范与保护新闻媒体
健全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与鼓励这种自由权利,有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为政府服务,实践其监督的权利。
(四)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
信息的管理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样,宜采用“疏导”的方式,而不是“堵截”的方式。为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危机事件的秩序,为媒体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利用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民众的意见与呼声,才能真正体现媒体的群众观念,才有利于推进民主进程,有利于建立一整套良好的公共危机防治体系。
总之,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在于维护公共安全。不少思想家都表达了维护公共安全是国家重要职能的观点。比如,马基雅弗利认为,保障人民的安全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在他看来,国家的建立,除了战争因素外,人类本身的脆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洛克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人们通过签定契约,自愿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一部分权力,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而成立国家的目的在于更安全地保护其财产、生命和自由。然而,国家的应然职责并不意味着政府切实履行了该职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在公共领域中的行为和消费者在经济领域中的行为一样,都以利己主义最大化为原则。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职责的严重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因此,加强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问责制,对增强政府及官员工作的自觉性,实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美]诺曼·R·奥古斯丁. 危机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宋鸽. 反思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积极干预[J]. 行政与法,2004(6).
[3]袁勇. 新闻信息传播与政府危机管理的互动关系[J]. 新闻爱好者,2003(10).
[4]李萍. 特殊传播——防范与化解危机的使者[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5]刘光清. 危机与出路[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6]周敏. 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J]. 世纪中国,2003(6).
[7]高世屹. 危机管理,媒体无法缺席[J]. 博客中国,2003(6).
[8]龚维斌. 公共危机管理[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9] [澳]罗伯特·希斯. 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10]朱延智. 企业危机管理[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11]薛澜. 危机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许文惠,张成福. 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