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在留人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求员工成为企业的附属品,不能朝秦暮楚。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但人是活化的资源,不是物。个人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他参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允许人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毕竟人不是某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财产。
(三)企业领导能力是提供这些平台的关键
要想留住优秀人才,企业领导的能力非常重要。留人靠环境,更要靠好的领导。领导如果能把人力资源管理学运用好,留住好的人才自然不在话下。首先,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形成同心,整合群力,这样企业的凝聚力就能形成,从而使员工心理上真正形成团队。其次,领导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开发潜力、个人潜力,这样创新力就会显现。第三,领导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只有安人才能留人。要了解每一位员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对策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有棱角、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就要用人所长;对有勇、有谋、有特长的人,要相敬相亲,以贤相待;对有强烈私心的人,则要审慎对待,用其才但更要防其奸,必要时也不要吝惜,免得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请其走人。
四、报酬和福利必须具有竞争力
如果贵公司的薪水与竞争者(或该市场)无法相提并论,那么你就别想在人才争夺战中赢得精英人物。报酬绝对是竞争中的重要筹码,如果竞争对手高出一筹,那么你将面临困难。这是坏消息。幸运的是,在人才战中也有不少关于薪水和福利的好消息。
尽管在薪水的竞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那些能够提供福利和培训等项目的公司更能占据有利地位。多项研究表明,报酬并不是精英雇员在寻找雇主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Giga信息集团就对这一发现深信不疑。
“我们不断地改善工作环境,非常关心许多不明显的、与工作无关的员工生活问题。”Giga的人力资源副总裁Sandra Casey Buford说,“通过关心我们员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努力在公司中建立认同感。我们认为,要达到保持员工忠诚的目标,仅有报酬是不够的。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和深远的理念,确保每位员工的贡献都很重要,作为个体,每位员工都极具价值。”
五、给予职业发展机会
那些招聘和留住员工的公司非常清楚,所有精英员工都在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无论他们是在寻求晋升的阶梯还是在安于原位、默默奉献。内部晋升毫无疑问是备受鼓励的,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实习、工作交流以获得更多技能等)。人们了解如何在组织和行业中获得职业提升。贤明的顾问、持续的培训和职业规划将帮助员工得以进一步发展。
比如:吉列(Gillette)公司对提供职员职业成长和学习的机会非常重视,并将其视为留住员工的一项法宝。该公司综合资源经理Deborah Perry说:“人们首先是为了机会而加入某一组织,他们总是将个人和职业发展考虑在内。他们需要很好地了解公司内部文化,以决定自己能否融入其中。”“在任何环境中,人们都需要得到尊重和具有归属感。这关系到对员工持续的教育。在吉列公司,我们不断地利用资源执行计划,力求建立一种获得全体员工支持的企业文化。” 同时,员工应该充分了解公司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业绩与期望相比是高效的还是无效的,如何才能保持或提高业绩。将绩效管理和发展视为周期性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考评和连续反馈。
六、企业领导言传身教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不少人已将技能发展的责任视为前提,并相信可以通过组织的方式得以完成。明智的和远见卓识的领导传播思想,并能将言谈转变为行动。他们的愿景明晰地传达至每位员工,多数人为此欢欣鼓舞,渴望成为获胜团队中的一员。像西南航空公司的Herb Kelleher和通用电器的Jack Welch就是这类典范。他们不仅通过语言和身体力行传播组织的愿景,他们还让其直接领导下的经理们高唱组织的颂歌。
这些组织的员工对公司的方向非常明了。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和贡献将推动组织前进的步伐,同时也非常清楚公司如何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
多数公司都会为其在客户中的良好声誉和品牌形象津津乐道。然而,很少有公司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这一问题时还有如此良好的感觉。公司得以吸引客户的东西也许并不能够让员工愿意承担更多的工作。
“雇主主导和选择”的定律已被改为,一个受目标员工尊重的雇主是因为他提供更好的机会、回报和报酬等,这与瞄准市场机会的个人和职业价值系统完全吻合。换句话说,这个雇主对人们极具吸引力,人们因而选择为他而不是其竞争对手工作。
设计一个好的雇主主导和选择运动包括创作一句口号。麦当劳的口号是“一份能让你无所不在的工作”。每个公司都应设定一句口号,能够代表公司整体形象和阐明能为申请者带来什么。
如今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培育精英员工并与他们合作,使他们留下来并成为公司的一部分。必须发掘留住员工的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你认为取代一个离职员工的代价只是应付的工资,那么你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事实上,人员流动的成本非常昂贵,它包括与该离职员工相关的各种成本,以及那些引入和适应新员工所产生的成本。这需要你自我训练,能花费时日计算一个精英员工离职的实际成本。
七、员工忠诚度管理
就如链条所能承受的拉力,是由链条最薄弱的一环决定的,同样员工忠诚度管理的整体成效是由管理能力最弱的阶段决定的。因此,只有各个阶段的员工忠诚度管理能力协调发展,才能最有效地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一)招聘期——以忠诚度为导向
招聘,作为员工忠诚度全程管理的第一站,是员工进入企业的“过滤器”,其“过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阶段忠诚度管理的难度。
通常,企业在招聘和甄选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求职者工作能力的考察,但仔细查看求职者的申请材料并加以分析,还能获得其它有用信息。例如:该求职者曾经在哪些企业工作过,平均工作时间长短,离职原因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预先排除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同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看求职者的工作关联技能,还要了解求职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以及改造难度等,并将其作为录用与否的重要考虑因素。为了保证员工忠诚度,有些公司甚至宁愿放弃雇佣经验丰富,但价值观受其他公司影响较深的求职者,而去雇佣毫无经验但价值观可塑性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二)员工稳定期——忠诚度的培养
很难想象一个对企业不满意的员工会忠于企业。因此,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这就需要给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公平透明的晋升制度,以及推行人性化的管理等。但是,满意度高并不表示忠诚度一定高,要建立高忠诚度还必须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尽管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的一员。只有这样,员工才会忠于企业,才有可能把企业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1. 信息共享。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员工可获得信息的多少及其重要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且会影响其对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评价。如果企业能够加强内部沟通,做到信息共享,就可以创造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的“家庭”氛围,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员工自然也就会忠于企业。
2. 员工参与。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范围越广、程度越大,员工对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重要性的评价就越高,其归属感也就越强烈;如果员工希望参与,而你却不给他这种机会时,他们就会疏远管理层和整个组织,企业对他来说也就仅仅是一个“暂居之地”,当然也就谈不上忠于企业了。
3. 团队合作。员工每天都要上班,与之打交道最多的是其所在的团队,而不是庞大的企业整体。相对于整个企业来说,团队内员工的技能互补性更强,任务的完成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因而员工在团队内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其团队意识也就更强烈;同样,团队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比个人要更为明显。所以,利用团队的中介作用,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三)离职潜伏期——忠诚度的挽救
维持员工忠诚度的条件处于变化过程中。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做出令员工满意的调整,员工忠诚度很可能会下降到足以使员工产生离职念头的程度,员工也就会步入离职潜伏期。这是员工离开企业的最后一道“闸门”,所以必须尽力采取有效措施,挽救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的忠诚度,防止人才流失,而且挽留成功与否也是检验员工忠诚度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
要挽救员工忠诚度,首先要找到员工离职的真正原因,对发现的离职原因按照合理程度进行归类。其次,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分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凯佩里(Peter Cappelli)认为,任何企业的员工都可以分为三类:(1)企业希望能长期留住的员工,例如高智商的工程技术人员,非常有创造力的产品设计人员等;(2)企业希望能在一段时期内留住的员工,例如具有某种技能、目前供不应求的员工,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的成员;(3)企业不必尽力挽留的员工,例如企业很容易招聘、不需要多少培训的员工,目前供大于求的员工等。企业应主要挽留前两类员工。 最后,综合考虑离职原因的合理性、员工类别,以及企业的实力等因素,制定挽留员工的具体措施。
(五)辞职期——忠诚度管理的完善
从员工递交辞职报告到正式离开企业,这段时期企业需要做两件工作:其一是重新招聘合格的员工以填补空缺职位;其二是进行离职面谈。而后者往往被企业所忽视。
离职面谈,就是指安排一个中立人(一般请专业咨询公司来进行)与即将离开企业的员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离职员工真正的离职原因(可以和前面的分析结果相对照,来印证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其对企业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发现目前在员工忠诚度管理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缺陷,为今后员工忠诚度管理的完善提供依据。
达到上述目的的假设前提是,即将离开企业的员工会比较客观公正。研究人员发现,即将离职的员工有38%的人指责工资和福利,只有4%的人指责基层主管;但在此18个月后,有24%的人指责基层主管,只有12%的人指责工资和福利。 因此,要想在离职谈话中发现真正的问题可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例如:选择合适的离职沟通员,控制面谈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面谈问卷,注意离职员工在谈话过程中的语气和形体语言等。
(五)辞职后——忠诚度的延伸
员工离开企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企业的背叛,离职后的员工仍然可以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如变成企业的拥护者、客户或商业伙伴。因此,企业应该把忠诚度管理的范围延伸到离职后的员工,继续与他们保持联系,充分利用这一低成本资源。
综上所述,当今的企业应该在留人的理念、方法、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变革、调整。同时,只有留住企业的“明星”,留住骨干员工,企业才能更好地前行。
参 考 文 献
1. 朱福林.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研究与对策[J]. 经济师,2005(5).
2. 王跃军. 企业留念人才五步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叶映. 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管理[J]. 经济师,2006(2).
4. 张晓华,商如斌.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
5. 陈维政. 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