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维贫困测量与治理的思考
贫困问题在国际研究上一直备受关注。反贫困和区域性贫困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的两大关注焦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工作不断完善并取得显著成效。贫困问题是国家全面持久发展所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贫困如同国家发展中的短板,它的存在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政府的关注焦点。国际上在贫困的认识、贫困的界定、贫困的测量、反贫困等方面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对于贫困的界定,也从最初的单一维度过渡到多维。
自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正处在改革开发初期,大部分地区属于绝对贫困状态。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绝对贫困人口数接近2.5亿。国家面临着如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这一难题。扶贫问题在国内备受关注。经过30多年的不断摸索与努力,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扶贫模式主要分为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最初的救济式扶贫属于粗放的扶贫方式。当时国内处于普遍贫困状态,救济式扶贫急于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扶贫方式过于单一。开发式扶贫开始关注因地制宜,使扶贫效果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近年来,通过学习国外的扶贫经验,我国开始倡导参与式扶贫。参与式扶贫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农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贫困户的主人翁意识,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扶贫。2013年,国内开始推行“精准扶贫”对策,这是我国在扶贫上的一大突破。精准扶贫主要指在贫困户的识别、帮扶、管理上做到精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和关键,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绩效。
一、扶贫先“扶智”,加强农户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
农户受教育程度低,一方面造成他们生存技能低,只能靠农活和体力劳动维生。另外,农户难以理解政策,配合度不高,容易养成“懒人”的依赖心理。在扶贫工作中无法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难从根本上获得群众的拥护,无法真正的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先扶智,首先要加强农户的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班。扶贫脱困的关键是赋予群众参与的权利,赋予他们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他们直接参与项目的制定、执行、监测和评估,进而从被动的受益者真正转变成为积极的建设者。首先,我们要重视对农户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促进职业技术培训的发展和深化。职业技术对于贫困户至关重要,灌输给他们新思想,提高他们的修养与竞争力。
要创新职业技术培养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地提供培训。根据实地产业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有效的将农业技术等传授给农户。其次,要着重加强对新生代的帮扶与培养。落实“雨露计划”等一系列助学计划,确保下一代能够享受良好的教育。最后,对农户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是重点,思想教育是关键。帮扶责任人应该通过聊天等方式宣传解读政策,让农户积极配合。还应组织农户学习,帮其摆脱一些保守封建思想。
二、落实与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有效控制返贫率
关于多维贫困测量与治理的思考(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