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造成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健康是贫困人群最重要的资产。一场疾病就是一场灾难,沉重的医疗费用能压垮一个家庭。国内大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疾病预防普查的大片盲区,有医疗保健质量的城乡鸿沟。国家政策不能只着眼于病后的帮扶,更应加强贫困人群疾病的普查与防预。用政策引导贫困人口注重日常小病,以防引发大病,加强体检工作。一方面,疾病导致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支出增加,并且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对于脱贫户而言,家庭成员一旦突患大病,就容易返贫。虽然我国已经在构建新农合医疗体系,但是医疗资源不足,部分贫困群众依然处在医疗保障的盲点、困境、黑暗里。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该落实与健全贫困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尽量降低贫困户的就医成本,加大对贫困户的医疗帮助。另外,规范当地卫生院的建立与使用,提高贫困村卫生院效率。通过搭建城乡医疗合作,加大农村医疗支持力度。最后,在政策制定上要精简农户医疗报销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好农户因病致贫或返贫的问题。
三、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重点提高农户各项福利指标
在帮扶过程中,不能只顾着追求指标和表面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数字脱贫”。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实行一户一帮扶人的政策。帮扶人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引导等关键作用。不仅需要帮扶人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责任心。首先,对帮扶人进行系统的培训,明确帮扶责任人具体的职责,加强对他们工作的考核。其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畅通技术和智力的“三农”队伍,走质量兴农之路。最后,成立考核监督小组,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监督。加强干部的培养以及对他们工作的监督。构建社会合作网络,壮大贫困群众力量。鼓励互助合作,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中,政府与龙头公司合作,采用扶贫资金自愿入股等合作方式。分散的小农只有通过帮扶干部组织起来,加强社会融入,形成集体行动能力,才能激发自力更生和积极求变的意识。
四、精准识别应纳入多维视角,调整瞄准机制
农户致贫原因复杂多样,贫困情况与程度也大不相同。多维贫困测度法在我国还只处在摸索阶段。虽然湖南的一些贫困村开始尝试用多维法来识别贫困户的尝试,但是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持,没有形成系统的瞄准机制。为了让扶贫的对象更加精准,提高扶贫效率,使资源集中到真正贫困的人群手中,防止贫困群体脱贫后再返贫,我们要从源头解决问题,提高精准识别的精度。多维贫困测度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准识别的准确度,但是也仅是停留在识别的层面,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比收入标准识别的工作量更大,操作更复杂,要求也更大。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将识别指标和测度工具以及数据更有效的结合。首先,我们应该在政策方面做出努力,建立多维贫困瞄准机制,引导贫困地区从多维角度进行精准识别。其次,在贫困重点县进行试点研究。在实践中摸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当的精准识别机制。
五、结束语
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是贫困的两大重要源头。从单维贫困总体数据上看,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的发生率都非常高。高昂的医疗费用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贫困。知识的限制只能靠劳力维生。在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看病问医更是问题重重。经济的贫困导致许多适学儿童辍学工作,“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流行,这就导致农户在获得教育与医疗资源方面更趋于弱势。通过这样的循环,贫困将更难突破。从政策实施上来看,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属于长期性指标。两者对公共政策不太敏感,需要长期性的关注与投入。随着贫困发生率的下降,贫困深度加强。表明多维贫困现象覆盖面广,扶贫攻坚是一项长期任务。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与关键,在识别上出现误差将影响整个扶贫过程。不断优化和升级精准识别的方法尤为重要。
关于多维贫困测量与治理的思考(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