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曾对1987—2013年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横断历史元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下降,初一年级学生随年代变化的幅度最大。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以及个人原因。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用发展的观点来审视或引导青少年。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升婚姻关系质量和亲子关系质量。遇事时的过度指责,甚至辱骂,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学校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载体,在其中不仅起到传导作用,也能发挥保护性作用。所以学校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要润物无声,多组织课外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加这些活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通过各种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社会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的成长,可以说与网络的发展和兴起同步,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这是以前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和时代背景。由于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网络“屏幕”活动上,这意味着花费更少的时间在当面社交、印刷媒体、体育运动等“非屏幕”的现实生活上,所以要积极利用各种传媒丰富青少年的生活、增长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对社会上的不良事件,希望青少年少接触、甚至不接触。遇到一些不良信息时,媒体能够主动站出来,不宣传或者阻止不良消息的传播。社会转型也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当人们处于贫困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幸福感,但当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个“拐点”后,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就会变得复杂。所以应缓解社会转型带来的消极影响,在青少年学生中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克服可能出现的极端物质主义倾向,防止他们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产生不良心态。
青少年的个人层面,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对一些心理上的困扰能够抵制,出现问题时,积极寻求帮助。不强调、不提倡个人去忍耐和抵制,个人的忍耐、抵制这种痛苦,反而会使问题加重,甚至会走向极端,所以青少年遇到问题时要寻找帮助,要承认它、面对它,保持阳光的心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多与积极的、向上的同伴交流,减少顾虑、增加信心,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机会宣泄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深呼吸、体育锻炼、冥想,来减轻自己的焦虑或者增强对压力的承受,或者对不良困扰的承受能力,这些都是有效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国内外所有的研究证据都表明,在青少年群体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并且这种差距还在随着年代的变迁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表明,女生对于文化潮流、社会变迁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男生。。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女生的心理健康予以更多关注,进一步倡导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维护女性的平等地位。
社会对青少年心理的重视程度极大的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是无法消除内心是伤害和潜在的影响。我们需要给每一个的家庭、给每一位需要的青少年给予帮助。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及方法论(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