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身体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到整个人综合素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内在因素,只有心理素质成熟才可以说个体真正达到了成熟的标准,尤其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加强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素质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学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以寻找通过心理教育加强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方面发展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儿童阶段对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最重要,首先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形成的最初的顺序,其次是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个体接收的信息类型,潜移默化地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作用,好的环境对于个体特征的发掘会起到明显促进的作用,相反则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最大因素便是心理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某一个体对自己或是自己所处环境的看法以及对待各方面教育环境所持的态度,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对于素质教育活动本身的认识,所以对于某一个体来说需要在心理发展成熟之前准确把握心理各方面的变化,这样在素质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在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每一个阶段中涉及的内容不仅是老师教学工作,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综合来看都有一定的规律,具体包括素质教育课堂活动的安排,具体知识的传授等工作,都需要老师对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分析,这样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基础上才能将实际的教学工作安排到位,所以说素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应当是整个工作安排的基础所在,在学生心理活动变化的基础上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保证素质教育活动发挥出作用。
三、教育为目的
对于整个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不论是了解把握学生本身的心理变化还是安排教学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工作的完成,也就是说教育是心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把握,更多的应该是教育活动完成过程当中所运用到的一个有效工具之一,所以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者来说,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具体工作的目标都应该朝着教育来完成,不能出现整体方向的偏离,这样对于学生本身素质教育会出现忽视的情况。与此同时从教育心理学本身的性质以及特征来看最终目的也是能够将其本身真正应用到具体的教育工作当中,所以对于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以及老师来说,都需要将心理学的工作和实际教育工作实现深入的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心理学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在学生受教育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心理学工作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小学心理学的研究,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研究科目,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是研究的侧重点。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心理活动方面的变化幅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对于老师来说需要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以及该阶段学习内容等多方面入手,综合研究学生在所处阶段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只有对学生面对的整体发展规律进行总结概括,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准确性。
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