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实践工作
转眼间,为期两年的学习即将结束,在茫茫书海、^论文中领略这一专业的奥秘。想起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初衷,是因为自己是一名在信访部门的工作者,平常少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虽然已在这个行业工作很多年,但仍然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碰到不好沟通的来访者,这让我十分头疼,只能平常通过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试图寻找突破点,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帮助的,不过还是希望能更系统化的学习,便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其实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都会存在各种沟通方面的问题,这时如果你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很好的运用它,那它便能帮助你打通重重难关,在人际沟通这片“海域”便可以如鱼得水般的畅快。自从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我便一发不可收拾,下面来谈谈我是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
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接待群众,有时是面对面的接待,有时是接听群众的电话,接收到群众所提出的问题后,先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后进行核实处理,之后还要进行回访。在整个接访过程中,虽然看似大部分都是我本职工作的专业理论,但其中每一句话表达的方式,以及我面对来访者时的神态,无不渗透着心理学。我观察到,来访者的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并希望我为他们解决问题,在我接待的来访者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此时,我要对其施以心理援助,做好来访者的心理疏导,才能有利于后面工作的开展。我会根据来访者的年龄、性别、言谈举止、以及职业,初步判断他们的性格、思维方式,自如切换着沟通模式。来我这上访的来访者身份涉及广泛,有拆迁户、学生、上班族、也有退休人员等等,有的是因为拆迁问题,有的是因为轻信投资、贷款而被欺骗,还有因为外地进京落户等等一系列各式各样的问题来访。这些来访群众通常都是情绪激动,或心中饱含焦虑、困扰的人群。
记得有一次接待室来了一对含泪哭泣的中年夫妇,从穿着打扮上看,家境并不宽裕,妇人手里还攥着什么东西(应该是车票类的),待了解后才得知,他们刚从老家坐火车赶来,反映来北京打工两年的儿子已失联1个月之久,尤其是其中的妇人叙述整个事件时早已泣不成声,一直嘴里叨唠着“我真不该电话里训斥他,嫌他工作不够努力,埋怨他不给家里多寄些钱”。这位妇人眼睛里充斥着红血丝,看样子不知哭了多少个夜晚,恐怕已经很久没睡个好觉了,从言谈话语中不难感受到,她对儿子失联一事非常伤心,对自己训斥儿子的事感到懊悔不已。此时她的丈夫情绪虽然低落,但表现出的状态还算沉稳些,他一直握着妻子的手试图安抚。见状,我先是安抚了几句妇人,便转向她的丈夫,沟通了解着事情的经过,通过他的陈述,更清楚的了解到这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与孩子基本靠电话联络,但通常是他们主动打电话,聊不了几句,孩子通常就借故挂电话了。可见通话内容,孩子并不喜欢,甚至抵触。首先,我先给了他们专业的建议:遇到这种事情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寻找儿子,起码要先去报案,为警方尽量多提供一些线索。接下来便开始对这位泣不成声的妇人做心理疏导,告诉她“不要着急,保重身体,更不要过于自责,我可以理解您的心情,谁家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但您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作为一个北漂的外地人在这个大城市生活打拼并不容易,我想他的心里非常渴望来自于家人、朋友的关心吧。他之所以来北京工作,肯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更是为了能努力赚钱孝敬父母,虽然这一个月没有打通电话,但也不要急于乱想,在你们报案后,可以先去他单位看看,也许他就在上班,如果不在也先别急,可以问问他的同事,也许他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想一切安稳后再告诉家里人,所以您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等见到孩子后,好好沟通,多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千万不要一味责怪,以后打电话多关心关心孩子在北京生活、工作是否顺利,告诉他家永远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不期盼他能挣很多钱,只希望一家人能身体健康”。
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实践工作(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