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没有。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依靠父母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三是人际关系比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这对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不习惯的。
四是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学习和活动多数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新生往往不能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感到压力大。
(二)主观方面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部分学生在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的养成,首先应该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方法应对,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承受挫折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三)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院校,甚至中学也要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四)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初期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五)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为此,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
参考文献
a.《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
b.《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黄小梅 高等教育出版分社
c.《大学生人格教育》主编 葛明贵 王军 施玉琴 教育科学出版社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