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并掌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年人究竟给未成年人创造了怎样的环境?多项调查发现:当前海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主流健康向上,但暴露的问题令人忧虑。据日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海口市10所中小学校为调查点,共对56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归类整理,反映出本地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概貌。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未成年学生政治信念正逐渐成熟,思想品德正向健康方面发展,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1对祖国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占80.2%;2对信仰有正确认识的占62.6%;3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正确认识的占56.8%;4对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社会公德能正确对待的占63.6%;5法制观念比较强的占72.35%。此次问卷调查同时暴露出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状况。统计数据反映:1作为中国人“自豪感不多”的占1.3%,“没有什么自豪感”的还有0.32%;2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的占2.55%,“权力最重要”的占0.80%;3崇拜的对象是“明星”的达16%,“专家教授”的仅占5.4%,“英雄模范”的占9.20%;4每月零花钱在“100元左右”的占21%,“200元以内”的占11%,“200元以上”的占3.2%。孤僻、任性、不合群;爱攀比、摆阔气、追求时尚等等,是现今部分孩子的通病。
例如:某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从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吃饭、上学、放学,一切全由父母包办、接送;据一所达标中学统计,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上学带手机;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奇高,在城镇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几乎都上过网吧,尤其那些厌学的孩子沉迷网吧,时时通宵达旦;又如:某一所小学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户外进行训练,有的家长让孩子带手机保持时刻联系,一点小挫伤就开小车接孩子回家。家庭教育状况浅析勿庸置疑,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第一责任人”。
但是,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长职业各异、文化层次有别、素质参差不齐,对“第一”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家庭大概有以下几种模式,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千差万别:1和睦温馨型: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教师还是孩子的朋友,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求,善于沟通,教子有方,一家子亲密无间、和和美美、快快乐乐,孩子的身心、智能、品德得以和谐发展;2娇惯溺爱型: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家六位大人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孩子从小受到百般呵护,过着“殿下”、“公主”式的生活,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3残缺不全型:或父(母)早逝,或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完整的亲情爱抚,容易导致畸向发展;4简单粗暴型: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不尽如人意,便冷嘲热讽、恶语棒喝,矛盾激化。父母失望、放任不管,孩子叛逆、厌学、出走,甚至走向反面;5贫病交加型:父母或下岗、或体弱多病,生活难以为继,孩子思想负担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多有自卑感、负疚感;6恣意享乐型:父母或“地位”不低,或收入颇丰,常常生活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父亲迷“麻”,母亲迷“舞”。孩子迷“网”,全家“各得其乐”;7疏于管理型: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孩子托“管”,往往产生“近朱”、“近墨”现象。
海口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