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有了广博的知识以及积极健康的思想,还不一定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要写好作文,的确还需要掌握必需的写作技巧。这些技巧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比如前人的写作经验、方法(往往体现在选学的典范的课文中,也可以在课外读物中学习领悟),教师自己的写作心得体会等。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创作动机,从内因入手点燃学生作文的欲望,激发出学生浓烈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向往之情,使“要我作文”转化为“我要作文”,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地位,作文教学的难关才有了真正突破的可能。总之,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诸因素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促成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发面都具有不可偏废、不可忽视的地位。而教师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即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困境,进而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师的作文教学策略
根据上述对影响学生作文质量诸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教学。
(一)语言知识的指导与训练
在语言功底方面,首先应当是识字教学。识字是阅读、写作的最基础部分。小学生作文时提笔忘字,写起来错别字连篇,就在于识字基础差。教师要高度重视识字积词,字词之于文章就像砖瓦之于高楼大厦。识字时充分注意字的音、形,对于字义则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字扩词,因词说话、造句,连句成篇。如此,不但真正掌握了字,而且训练了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其次,要高度重视语汇积累,如好词佳句、名诗名联、名言警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目前教材很有重视语汇积累的趋势,说明语汇积累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当然,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巩固了积累。并且,如果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语汇,可能形成僵化的“掉书袋”或者只积不会用。所以要积累,更要在说话、交际、作文中灵活、恰当地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再次,训练语言要重视口语表达、口语交际,多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指导、鼓励、督促其说流畅、说通顺、说完整,说得有艺术水平。口语表达是训练语言运用的一种途径,与书面表达能力、作文能力成正比。最后,在语言因素方面,为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我们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破万卷”说的就是博览群书,因读得多,下笔做文章自然就会如有神助;诗读得多,自然也就会作诗了。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说的就是阅读(学)是耕耘,而作文(文)是收获。没有辛勤的耕耘,就没有丰硕的收获。阅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对作文影响最直接的一面。在阅读典范的文章时,语言句式、表达方法、修辞运用等各方面都可受到启发,如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八册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此篇游记散文布局上采用游览顺序作为明线,逆向采用溪流作为暗线,两条线索加上段际之间的过渡句,使文章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而路上见闻、外洞、孔隙、内洞又紧抓特点写得让人读来感到如身临其境。此文写法很可以作为游记、写景文的借鉴。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阅读文章大多都是优美、标准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在教学中多指导阅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赏析,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作文水平。显而易见,学生仅限于阅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不少成功的语文教师的经验之谈,意即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真正受益。课外阅读要作好指导,具体地说:1、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书刊;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在阅读时把一些好词佳句、谚语警句、精彩片断以及激人上进的材料等及时记在笔记本上,并加以分类整理,熟记于心,有所感时提倡多写读后感。在语感训练上,还提倡教师下水作文,作为范文。这一方面使老师真正了解写作的思维过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学生更易于、更乐于接受。
(二)思想品德教育及拓宽知识面的指导
上文我们论述到思想和知识面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说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新时代的教师不光要作“经师”,更要作“人师”;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小学各科的课程目标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人文精神,新一轮课改方向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重视合格公民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语文科目更是处处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在语文科目教学中应该把立德、立身放在第一位,德立、身立而后立言作文,文章才能真正体现人性的光辉,才能真正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表现出真善美的高尚追求。小学课本中,那些典范的文章往往同时是育人的好教材,有的赞美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如《古井》、,《峨嵋道上》;有的表现了诚实守信、遵守公德的优良作风,如《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有的讲自强不息如《一定要争气》;有的表明对景、物的热爱,富于和谐、生命的气息,如《桂林山水》、《养花》、《猫》……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其情操,使其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样,他们写作文才能表现出健康、昂扬、纯正的主题。当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可结合课外阅读的指导进行。
再说知识面的拓展,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另一大原因,还在于知识面、视野的狭窄。众所周知,在广大的山区、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阅读^^文档缺陷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对城市习以为常的红绿灯、公园、少年宫……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许多人连电视都没见到,更不用说多媒体、互联网等等高新科技产品!他们除了在学校几节课(学校由于师资、设备等原因,经常必需课程都难以开齐开全,更不用说各种活动、各种兴趣小组!)——就是回家务农:扯猪草、放牛羊、挖地、背粪……实在是太单调、太枯燥了。为此,教师并非无所作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充分利用课堂、学校条件拓展知识面,在课堂上想方设法向学生介绍各种常识,各种学生应当了解的知识,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生事物。课外尽量让学生多阅读。不少农村学校现在都有了图书,要充分利用。上文对阅读的作用已有一些论述,主要阐述阅读对作文的直接影响。事实上阅读有益的课外书还可以无限地扩展知识、开阔视野,间接地对作文水平发生影响。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几乎尽其全人类的知识,都能到相关的书籍中去获取,“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学习,可以弥补学生接触面狭窄的不足。不能行万里路,可以让他们读万卷书。对于作文,知识面广了,自然有取之不尽的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内容怎么可能不充实呢!
其二,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养成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习惯。让学生不光具有丰富的书面知识,更具有丰富的结合实际的生活积累。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在生活、学习中,要尽量打开他们的眼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事实上,农村的有些事物也是城市学生从未深刻体验的,大可加以开发:自然本真的山山水水、田园风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人们在寒来暑往中的生活劳作、喜怒哀乐,大可引导学生去细细观察,用心感悟,并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在平凡、单调、枯燥中发现美,记录美,化腐朽为神奇。不管何时何地,告诉学生,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到处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只要善于去挖掘,去发现,作文的素材真是俯拾即是。作文即文学的起步,文学即人学,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作文与做人同步,这也是新时期大语文观念的体现。
(三)指导写作技巧,激发写作兴趣
有了文字、语言功底,有了纯正昂扬的思想,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生活体验,如果在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学生作文就可望得于心而应于手了。写作技巧的习得,主要靠学生的领悟和把握(在阅读、欣赏、比照的基础上),但教师恰当的导引,如指路的明灯,可使学生事半功倍、突飞猛进。事实上,写作技巧的内涵和外延无比丰富,比如:怎样审题?对各种命题方式怎样把握?各种文体如记叙文、议^文档、说明文、应用文各有什么具体的格式、语体要求?写景、状物、写人、记事、抒情文各有什么常见写法?怎样谋篇布局?怎样使用词格?等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相机点拨,精心指导。而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方法不拘一格,各位教师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正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的教师,相信都能探索出最佳的途径,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
试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