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学会自立。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这需要从小培养。
2、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如果家长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一问三不知,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和不孝顺老人等。不管家长的言行事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3、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好不要表现出太大的期望,因为有时候家长的期望越大,最终,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孩子也会为了满足家长的期望,自己不断努力。就在这个期间,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4、对孩子的鼓励和尊重。家长需要把言论权.选择权和决策权的一部分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多鼓励少批评。
5、多引导孩子主动接触和了解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决定意志。学会与人交往,体会成功和挫折。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从挫折和困难中逐步成长,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初环境。佛洛姆说 “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孩子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由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孩子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爱抚下长大。从教育顺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如果一个家庭夫妻感情不融洽,双方又不注意互相调适,家庭气氛常处于紧张状态,这样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在认知能力上的影响
父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统一,尤其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不统一,有时甚至相对立。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父母无休止的争吵,各说各的理,对孩子来说,就不知如何辨别是非、好坏,难免造成孩子的认知歪曲与不和谐,就会形成许多错误观念,其行为必然会偏离正常。进一步还会导致行为的紊乱,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在情绪、情感方面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断争吵与相互指责,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真正情感的体验。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使他们总感到恐惧与烦恼。父母自身情绪的不愉快,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忽冷忽热、忽严忽宽,也会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无安全感。孩子喜欢提出各种问题,而父母心情不好则会缺乏耐心去解答,乃至态度生硬,很不耐烦,使孩子的积极探索得到的却是一种失望的体验,久而久之,不但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受到挫伤,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会变得自卑自闭,叛逆,易暴易怒,亲情冷漠。有的孩子会发展成仇恨父母。总而言之,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由于认知不和谐,没有建立高尚的动机,也没有积极向上的进取情神,他们的行为往往表现得十分懒散,生活也没有规律。有些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护和关心,在学校不能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会经常打架斗殴、违反纪律。
3、对性格的不良影响。
性格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缺乏母爱,孩子会出现性格孤僻、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和睦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形成嫉妒心、创造力差、不信任他人、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征。不仅如此,在缺乏亲情中度日的孩子,成年后还会出现较多的心理、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不易与人合作,还有的在恋爱、家庭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烦恼和痛苦。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祖国的关键。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是关系着祖国的发展,他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都肩负着发展未来的重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的一部分,老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美好的情感去浇灌每一位学生。只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时代所需的人才,而健康心理是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