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
[摘 要]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凸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如何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策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呢?本文就激发学生参与的含义、背景、特点及其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激发;参与;优化
互动论原本是当代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被借用到教学领域中来,便有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策略。什么是“激发学生参与”?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激发学生参与。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激发学生参与流于形式。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参与的内在含义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发学生参与。
一、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理论概述
(一)激发学生参与的含义
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于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多种形式、多种性质、多种程度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我们研究的激发学生参与,指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形式。
(二)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障碍主要表现
1、语言交往方面
表现为以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的交往形式上互动,其大部分时间和内容体现在课堂组织,讲解,提问,练习环节上,交往时间相对密集。一是讲与听,教师不管学生的反应如何,只顾自己滔滔不绝的“讲”与“问”;学生被动的“听”与“答”以致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必然引起学生的厌烦和不快,只体现教师的作用,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接受其影响,难以做到互动。二是问与答,课堂上一贯的要求学生回答“对”与“不对”,这种“打乒乓球式”的一唱一合,表面上是互动,但还是教师引着学生“钻圈套”的方式,即表面动而并心不动,是一种静态下的被动式互动。三是课堂中教师提问的质量不高,绝大部分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记忆的,这说明教师的提出并没有启迪思维,而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2、学生交往方面
集中在学生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上。就前者而言,学生个体需经教师许可方能与全班交往,如板演,交流,演示等,这种交往仍然是静态的沟通“互动”;而后者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多为同桌的交往,必须经教师的许可,这种交往范围很小。从本质上讲,它仍是一种静态的“互动”,而不是全员的、主动的互动。
3、群体交往方面
课堂中的群体交往是指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排行与排行之间的互动。即组际间的交流,组际间的互查、组际间的竞争、组际间的讨论等,这种真正互动方式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
二、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障碍原因分析
反思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影响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思想的僵化,对教学现象及规律的认识出现偏差,在教学中把握教学实质偏离轨道,因此,产生激发学生参与障碍。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