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总结----儿童唐诗教学有感
通过两年半的学习,网络教育的精品课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对我的教学,特别是在儿童唐诗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一年多以来,我运用这门课程的理论进行唐诗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同事、小学生们的良好反馈。下面我将运用情况汇报如下。
儿童诵诗是中国的教育传统,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地位之高。而自宋代史,“诗”似乎就已经被特指为“唐诗”。一千多年来,“读唐诗”一直就是中国人最熟悉也最钟爱的蒙学之道。随着近些年儿童蒙学教育中“经典诗文诵读”运动的兴盛,作为经典诗文之翘楚的唐诗,也被推向了争论的风口浪尖。质疑者认为:经典的古诗文固然是好,但是其内容是否适宜儿童阅读和学习?其实对于儿童特别是小学生来说,我们最不应忽视了唐诗最本质的,也是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身份:艺术。
一、唐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唐诗它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语言有很强的韵律行,意向有丰富的画面感。诵读唐诗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哪怕我们并不理解和懂得,也可以从对它的吟诵、聆听。咀嚼中得到直接的感官愉悦和直击心灵的美。比如晚唐李商隐的诗是出了名的晦涩难解,但是梁启超的一番话却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儿童读唐诗也是如此,即便他不懂格律、流派、修辞、炼句、意向、寓意,也一样可以感受到唐诗最天然的美妙。因为艺术直接作用的不是人的思维和智力而是人的情感和生命,感官的韵律性不需要知识的支撑,想象的画面感也不需要学问的积淀,”耳濡“的熏陶和”目染“的滋养是艺术可以给予人们的最直接的馈赠。
当然,儿童无法在意识层面明白这些所谓的矛盾、谐和、相反相成、相克相生,但艺术的神奇之处正在于此,它可以不经过理性的思维而直击心灵的深处,从而内化为生命的形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有相似之处,这使艺术品成为一种生命形式。
二、儿童唐诗教育应还原为综合艺术课程教育
细观当前的儿童教育,确实有很多本末倒置的地方。受当代脑科学研究的影响,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意识到了”3岁到12岁期间是神经元联结最为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脑神经系统如何形成将关系一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因为怕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关键期,家长和老师们使用了各种手段在儿童时期开发孩子的智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让孩子学习唐诗。总之,多数做法是将唐诗作为教孩子学习知识的一种手段、培养智力的一种手段。
既然对于小学生来说唐诗首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作用于审美情感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们就应该而且可以将学习唐诗从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培育智性的单向度思维中跳脱出来,将其还原为综合性的艺术教育。
三、儿童唐诗教育须在对立因素的“互旋”中养护儿童的灵性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总结 (2)(一)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