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指看字形。汉字是目前世界上通用文字中仅存的有象形意味的文字,而象形的根源就是图画,所以当我们识汉字的时候,并非单纯的理性智能的活动,而是包含了感性艺术的活动,线条的韵律感、结构的整体性,都足以让我们把每个汉字看作一副抽象画。汉字的形象性决定了孩子在认字时可以更均匀的使用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
“诵”就是读。即便不懂诗中写的究竟是什么,不懂这字面背后隐藏着的深义,但只要摇头晃脑的读出来,就能感觉到一股很浓郁但又说不清楚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起伏回荡的生命之感,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如果只是应付考试只是写论文、敲敲电脑,收集很多^论文,他与你的生命不发生真正的关系。可是吟诵呢,就不一样。中国的语言,他有一种节奏,特别是诗歌的语言,它有平仄、格律、韵字,而声音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心灵,你如果透过这种声音,是可以和生命结合起来的。在“平平仄仄”之中,语音的高与低、升与降、长与短,映射出了生命节奏的乐与哀、刚与柔、迟与速、疾与徐、周与疏......这就是“互旋”结构中所蕴含的道:它不刻意执着与哪一级,也不刻意回避哪一级,而是让两极在对话中互相牵制,互相抗拒,有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最终达到生命的完整和超越。
(二)象之层面:“味象”中的反常思维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有一种普遍倾向:成人讲,孩子听,成人教,孩子记,久而久之,便扼杀了孩子们本性中对事物的千奇百怪的感悟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只保留下单一固定的、不动脑子的听话能力。这样的孩子一般学知识会很快,考试成绩会很好,但最致命的是,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
唐诗之象本身就蕴含着巨大张力,如果能扣住其无处不在的相反、对立、矛盾,甚至是用科学解释不通的地方,让孩子的思维在反向之力中得到激荡,就能让孩子的大脑真正的动起来。所以,在教儿童读唐诗的时候,成人应该善待他们亦正亦反的奇妙情感和亦此亦彼的反常思维,善待他们千奇百怪的想象力和不着边际的创造力 。这本生又是对孩子天性智慧的反馈式滋养。
(三)意之层面:“会意”中的引而不发
唐诗的意义和意境是比较难解的话题,我们也并非试图让孩子去做意蕴探究,只是想利用唐诗意义和意境中蕴藏的“互旋”、利用句中之意和言外之意的互相遮蔽及互相彰显,让孩子体会唐诗意蕴中无处不在的相反相成之道。
总之,只有将唐诗回归到艺术的层面,将唐诗教育回归到养护灵性的层面,唐诗才能真正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原型作用。这就需要教育者摆正自己的施教意图和心态,教孩子读诗,不仅是学习知识,更别忘了感悟智慧、养护灵性,切不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扼杀了更多的智慧和灵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由外而内的“学习”与由内而外的“感悟”形成互旋共生之态,并最终让孩子的“知识”与“智慧”形成互旋共生之势,这才是儿童唐诗教育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