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分小组学习总是以规定的4人或几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现在,我们要让学生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和教室约束着,学生在课堂上虽学到了知识,但他们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知识表层的认识,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
2.3 变及时评价为延时评价。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受到表扬后,令人激动,受批评后令人沮丧,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心情波动都很大,试问在这样一种心境下,还能很好地学习吗?以前我们上课总是很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一句“你真棒”可以让某些学生激动不已,甚至整节课都沉浸在喜悦当中,浮想连翩,如果有的同学回答错了,没有受到老师表扬,他也许会觉得这样很丢人,心想,再也不要随便举手发言了,这样就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多的奖励其实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提倡鼓励就是指要多鼓励后进生,找出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忙着去表扬;对错误的答案也不急着去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详细地了解各种答案是怎么来的。通过这种了解,哪怕是错误的答案,对每个人认识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让学生明白错误只是一些前提下才是错误的,而在另一些前提下就变成正确的了。
2.4 变教师评价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对与错都由老师来评定,这种“唯师独尊”现象仍普遍存在。这样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权威,即便学生对了,只要与教师不同,他也会觉得还是老师的答案好一些。这样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多使用一些这样的话语:
“你们说呢?”
“你们认为怎样?”
“大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一些?”
“还有更好的做法吗?”
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得到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益处。
以前我们的作业总是以书面形式为主,一本书、一个本子、一支笔足矣。其实应该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或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如去和爸爸、妈妈谈谈心,去了解一下爸爸的工作情况,调查一下菜市行情等。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觉得作业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5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1 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
2 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最初出现于60年代。有些专家采用孩子教孩子的儿童辅导方法来改变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绩落后状况。
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自信,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和集体更为反感、敌对。因此,运用角色转变策略可以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
实验研究 研究者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辅导老师,具体是要求他们课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第二天数学课程的预习辅导。实验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社会角色改变四个月后,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并且他们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测验焦虑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改变。
必须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配合 如学生本人是否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班级是否有积极上进的风气等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教育干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我们在实验班曾尝试进行角色转换训练,激发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结果有些学生成功地转变了,而有些学生则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就在于各人的条件不一样。如陈×同学,虽然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低,但她很好强,有改变自己学习困境的愿望。老师根据她喜爱画画的特点,让她担任美术课代表。这一措施成功地激发出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的进步中培养了自信。而另一名学习困难学生姚同学,入学之初,班主任老师便让他担任体育课代表,企望通过这一措施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其学习的动机。但当时,由于他对教师尚未建立起信任感,班级集体也未形成鼓励上进的氛围,本人也没有改变自己角色地位的愿望,因而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3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