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二)加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1、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另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2、要改变现有的以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3、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通过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合作,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归属。
4、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留守儿童就可以在教师的专业管理下,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这是对严重缺失的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偿。[8]
(三)政府应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四)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1、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
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筹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2、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三)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