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学生家长陪伴行为现存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生家长的基本情况、家长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时间、学习陪伴、养育陪伴、娱乐陪伴和情感陪伴方面的调查,可以发现:经常陪伴孩子的家长涉及到了父亲、母亲、祖父母以及其他人,其中陪伴孩子的家长主体仍然是母亲,尽管多数母亲也有自己的职业;多数父亲不常陪伴孩子,因此父母亲经常同时在家陪伴孩子的情况不多;祖辈家长也成了陪伴孩子的主力,甚至除了父母、祖辈的其他家长也占了部分。但是,相对于父母,多数祖辈家长或其他亲戚与孩子交流时间量要少。此外,家长在陪伴维度中,学习陪伴、养育陪伴、情感陪伴的状况要好于娱乐陪伴,这说明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娱乐陪伴不重视,其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情感交流不多,对孩子过度保护,不太重视他们的独立性培养等问题。
三、建议
(一)加强社会重视,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与实际陪伴能力。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而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发展。当前,许多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陪伴责任意识或陪伴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加强社会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促进陪伴意识和陪伴能力。例如,政府应尽可能通过劳动制度、就业制度及福利保障制度等社会制度设计,减少因务工或工作原因导致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现象。各新闻媒体应继续关注孩子的陪伴问题,不断第宣扬家长陪伴的重要性等。社区应充分发掘各种社会教育设施,创办社区教育中心、建立家长交流中心、家庭教育图书馆等,努力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的机会和场所,为家长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创造有利于社区成员学习的社会环境。
(二)陪伴孩子,各家长成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陪伴角色,但父母要承担主要责任。在现代社会,“忙”似乎成了许多父母最常拿来“合理化”减少陪伴子女的理由,因此,在陪伴孩子方面,不少父母成了“甩手掌柜”,把抚养、陪伴孩子的责任移交给祖辈或其他亲人。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加快,政府将为外出务工人员把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正因为父母的不同,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需要缺一不可。因此,在陪伴孩子的问题上,父亲和母亲都不能缺位。父亲和母亲都应有意识地尽量多陪伴孩子并经常与其交流。
(三)陪伴孩子成长,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对于陪伴孩子,许多家长认为,只要和孩子住在一起就够了。如今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父母与孩子坐在一起,大人各自玩着手机,孩子独自看着自己的电视,或者家长和孩子分别在各自的房间里忙着自己的“活儿”,人和孩子在一起,心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仅仅在同一栋房子里,与没有时间呆在一起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结束语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不同的阶段,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希望也不同:学龄前,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入学后,希望孩子除了身体好,学习等各方面都要好,然后期待孩子进入社会将有所作为。要想希望成为现实,当然离不开家长的用心陪伴。小学是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孩子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段,父母的陪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