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学科中,数学是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学科的典型,传统教学中,抽象的公式定论让不少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感到乏味、枯燥、没兴趣,对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复杂繁琐的定理在字面上让学生无法理解,可是将其运用到教学情境中,就会让人茅塞顿开,思路一下子通畅起来,从而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此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一次课堂中讲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生硬的理论知识让很多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大多数都提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最后我找来了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告诉学生,这分别就是“点动成线”和“线动成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经过这次我自己也得到了一个结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对繁琐的公式定理,记不牢、用不好,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又往往容易,但是运用在情境中,学生会感兴趣,并且乐于接受。让自己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都能简单快乐起来。
3、优化练习,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这种教学理念得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要渗透到每节课的练习中去。数学除了老师教学生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设计的练习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快速地吸收,课后进行有效地巩固。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品质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如何优化练习提出以下原则。
(1)练习设计应有针对性。练习内容应该紧扣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而且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简而言之就是连在关键处,不作无用功,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成绩。
(2)练习设计应有多层次性。练习的难度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慢慢地寻找突破口,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难度的学习。
(3)练习设计应有思考性。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就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计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
数学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学科,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新颖、奇妙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作为教师,有责任把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以灵性,让知识“活起来”,让自己的学生充分体会和欣赏数学之美。
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从“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让学习数学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也要求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数学学科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出更大的作用。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