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杭州劳动力政策下的户籍迁移流量-户籍制度
(一)存在的问题
1、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问题
户籍是城市化的闸门。一方面随着户籍的松动,城市化的步伐将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考虑到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正视过速、过度的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城市病”,做到未雨绸缪。因此,要根据我市区域面积、生存环境特点、水资源、土地资源、财力资源等状况,适时制订科学的户籍政策。既要顺应城市化的趋势,又要保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人口规模扩张与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
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初级或者中级技术人员,需要一支普通的建设大军。因此,一方面,要始终将着力点放在改善环境上,吸引高素质人才来杭投资、创业、居住;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层次较低的新移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文化补习、素质培训、城市文明教育、观念引导,以增强其在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使城市在人口数量扩张的同时,提高其人员素质和文明程度。
3、老城区与新城区人口密度、集聚的问题
目前杭州老城区人口密度已过高,基础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载状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本较高,而新城区尚有很大的人口增长空间,如何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使新老城区趋于动态平衡、协调发展,是目前杭州户籍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户籍政策上对老城区外迁到新区的市民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
4、稳定性和可调节性的问题
户籍政策涉及千百万户人的利益,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的方针原则不宜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对于一些操作性的具体细则,则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具有一定的柔性。
(二)解决对策
1、加快户籍立法
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户籍立法。政府要通过政策杠杆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规范和引导公民的迁徙行为,实现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及合理配置。加大资源开发的步伐,加强环境建设宣传,使更多人成为“环境建设者”。
2、同城同待遇
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剥离附加在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针对人口规模扩张与优化人口结构的问题,应要加快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同城同待遇”。外来人员一旦转入城市户口,应与原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享受包括劳动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申请出国等,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同等待遇。
3、出台相应户籍政策
针对新老城区人口密度问题,在户籍政策上对老城区外迁到新区的市民给予特别的优惠政策。
4、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
针对户籍政策的稳定性和可调节性问题,应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并使之全市联网共享。运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以便准确及时地掌握人口变动的信息。为城市的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也为进城者提供选择流向的可靠依据,使人口流动更加自由,也更加有序,实现人口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结束语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下,人口流动的成本,尤其是农村居民要拥有城市户口所需付出的成本十分巨大,不同的户籍身份还意味着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的不等同的社会待遇和福利制度。近年来,尽管一些大城市相继进行了户籍制度改革,适当降低了落户门槛,但对一般的劳动者还是进行了严格的转入限制。由于他们缺乏学历、技能、资金,被剥夺了自由迁徙的权利。最典型的就是农民工兄弟。虽然他们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难以在城市定居,无法得到城市人的身份。劳动力的非自由流动将大量的农村人口滞留于农村,延缓了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打破户籍的二元制度和城乡的二元界限,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自由迁移与流动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鑫,《劳动力流动决策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2】胡晓东,《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刘士武,陈太明,杜两省,《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理论模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3月,第32卷第1期
【4】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41卷第3期
【5】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7】姚先国,乔明睿,来君,《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周礼,翁杰,王益宝,《浙江省外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调查——关于农民工迁移模式的思考》,浙江学刊,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