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是人力资源主要内容之一。而人力资源战略对企业内外环境变化以及未来的任务和要求提供帮助,要达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它包括薪酬、绩效、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培训开发、人员流动、供给预测及方法、需求预测及方法、战略等因素,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差异的作用。无论如何,我们不可以忽视规划、人力资源战略与跨文化的关系。管理者需要对各种管理方法都表示认可,认同其存在,能够包容,对这种差异的正面影响进行挖掘,规避消极的影响,让不同的管理方法都能够得到促进和提升,可以相互依存。对不同管理方法具有清醒的认识,是企业领导做到认真对待管理差异,达到企业跨国管理的必备条件。企业领导处理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以换位思考来对不同方法优劣进行分析,寻找不同方法之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对待不同的文化给予肯定。跨国大型公司制定自己的管理方式,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计划性的将不同管理方法进行融合渗透,取得不同优势文化,帮助企业更新自己的管理方法。之后,使得原先的不同文化的人力资源问题进行解决,让跨文化对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变小。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绩效管理差异。
在绩效管理上,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其价值导向明显不同。欧美国家强调制度的刚性,标准的精准,鼓励个人奋斗,倡导内部竞争。国内外方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是不同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看自己企业的基础和文化适合什么样的绩效管理,不能将国外的绩效管理方法直接照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以绩效成果为衡量标准。也许还有第三种绩效观更适合和有效,让我们在管理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薪酬管理的差异。在薪酬管理方面,国内外差异较大。在世界文化中都赞扬奉献精神,但中西方在回报索取上却有出入。在国外社会,为了金钱报酬而工作是广泛为人所接受的。对于一般的工作,国外重视的是“利”。与此不同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理”,即精神层面的满足。
管理方法的差异。1.中国企业人事管理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内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选人、用人、留人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譬如,在古代历史文化中,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德才兼备的例子数不胜数,而当时的理念和现代人力资源的主要理念基本相同。2.国外传统人事管理产生于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时期,其特点是以“事”为中心,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国外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注重的是投入、使用、控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增加人的劳动负荷。
管理文化的差异。国外企业往往以企业及个人的美好前景、对个人的尊重、对人们生活的改善等人性的光辉来吸引人才。例如:美国GE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我们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东西”。其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理念是:“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创造机会,培养并实现他们的梦想”;而摩托罗拉公司则强调对人持久不变的尊重,提出:“摩托罗拉是一个向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的公司”。我国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对企业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深圳华为公司的企业理念是:“以公司文化为纽带,大我与小我相融合,共铸民族通讯业的辉煌”,而韩国三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人才第一、事业报国、合理经营”。
三、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改进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重视选拔、任用和留住合适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平等对待。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与企业文化紧密相连的,而且作为一种管理必须形成制度化的形式,这样才不会招致对每个人的不同非议,才能很好的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应该脱离传统的手工作业,减少人力资源部门的劳动力,主要的办法就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把人力资源管理交给部分软件和计算机来解决,这样一方面会大大减少压力,另一方面企业也会更好的选拔人才和留住人才。
结语
国内外的管理理念不同,国内体现的是“道”,而国外更多的是“术”;国内是哲学性质,国外更多的是技术性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外的环境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解放思想,采用新的方法。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比我们更完善,应当为我所用,推陈出新。只有如此,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时代,跨国公司所遇见的挑战和机遇将会更加频繁,跨国企业为了避免文化差异而实行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负面影响。在如今的企业管理中的文化背景,还是很看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使用新视野、新方法来进行人力资源整合。 这是跨文化管理者所面临的考验之一,也是跨国公司的成败关键。文化因素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也能够给企业的生存带来阻碍,所以企业只有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才能够让企业的人力、物力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加]加里·P.莱瑟姆,肯尼斯·N.韦克斯利.绩效考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02).
[3]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03).
[4]陆国泰.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4).
[5]陈立荣.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07(3):77-79.
[6]陈万明,吕佳.柔性管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6):3-4.
[7]赵曙明,戴万稳.欧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31-36.
[8]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9]郭琳,王田田.跨文化人力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10]李源泉.跨文化冲突中的企业文化建设[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浅谈中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