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构
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在总行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部。全面风险管理部的职责是从银行整体的角度,对银行业务中不同性质(操作、市场、信用)、不同部门(公司、机构、个人)以及不同产品(贷款、票据、外汇)的风险进行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和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维护和修改负责;二是负责授信限额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包括行业限额、地区限额、客户限额;三是负责业务风险经理的管理和审批权限管理;四是负责制定信贷政策和贷款组合;五是负责测算和分配经济资本;六是负责并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定的具体风险管理对策和目标进行检查和监督。在风险管理部内部根据不同的业务设立风险控制官,分别负责信贷业务、同业拆借、外汇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市场交易等业务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部应按不同的层次设立,下级风险管理部门属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并保持相对独立性。
(二)完善评级方法,充分揭示风险
一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二是要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一些国际著名的专业评级机构,如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惠誉(FITCH)公司等,以其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评级机构,这些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和银行贷款偿债能力评估等领域,在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行业分析与研究、评级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级别的确定等方面可以借助专业技术力量,以弥补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合理配置有限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三是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地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评级的结果与风险是否相符。因此,我国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长期、深入地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内部评级的顺利开展、评级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要重视对贷款对象现金流的研究,真实地揭示其还款能力。
(三) 提高风险评估技术,开发和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引进VaR等先进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开发和建立一体化的动态的风险评估模型,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持续地监控。
(四)完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真实地反映资产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深入研究和归纳自身资产所具有风险特征的基础上,逐步放弃一逾两呆的不良贷款分类方法,完善贷款五级分类法。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特别是美国银行界采用的贷款质量和信贷风险的10级评价体系,将五级分类方法的5个分类级别扩展到10个级别,其中正常6个级别,不良4个级别,使贷款余额在各个类别中的分布趋向合理,真实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
(五)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风险预警是指通过事中、事后的检查发现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地识别和化解风险,对确保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意义重大,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认真研究。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客户类型,预警指标应有所差别。
以贷款业务为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大体可以由以下指标构成:
1、财务状况预警指标:(1)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或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流动(速动)比率大幅下降或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超过销售收入增幅;(4)存贷、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下降;(5)成本不实,折旧或费用计提不足;(6)现金净流量大幅减少。
2、经营状况预警指标:(1)销售收入大幅下降;(2)成本上升、销售利润下降;(3)出现经营亏损。
3、担保状况预警指标:(1)担保。保证人没有保证资格,没有代偿贷款本息能力或拒绝代偿贷款本息,超过保证期限等;(2)抵押。未办理抵押登记,重复抵押,抵押物难以处置,抵押物价值不足;(3)质押。权利质押中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有差距,质押物难以处置或价值不足。
4、其他指标或信号:(1) 董事会与管理层不合,管理层出现变动;(2) 管理层有赌博等不良行为或其他不法行为;(3)拖欠职工工资;(4)存在违法经营,拖欠货款,业务伙伴关系恶化;(5)用户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投诉增多;(6)受到税务、工商等管理部门处罚;(7)经营环境发生不利变化;(8)拖欠其他银行贷款或利息;(9) 提供不真实会计报表和其他^^文档等等。
(六)加强新业务的风险评估
随着我国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会不断拓宽,新的金融产品会不断创新。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风险评估系统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条件做出反应,风险评估应涵盖所有的新业务领域和新业务品种,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就应设计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和程序。
四、结语
商业银行风险是一种与金融活动共生共灭的现象,(注2)认清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尤其是风险评估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距,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引文注释:
(注1)倪锦忠、张建友、闻玉壁:《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1页。
(注2)吴慧强主编:《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6页。
参考文献:
1、吴慧强主编:《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2、倪锦忠、张建友、闻玉壁:《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王一林:《转轨时期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赵其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5、戴相龙、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研究(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