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由于各国中央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难以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危机也呈不断增长之势。从1992年的英镑汇率危机到巴林银行的倒闭,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到亚洲金融危机,无论大小,每一次危机的发生追根溯源无不与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纰漏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现代银行业的竞争与其说是拼资金、拼规模,还不如说是拼风险管理、拼利润。资产规模再大,如果风险管理水平上不去,盈利就没有保障。风险管理的任何疏忽都可能断送整个银行,在我国先后发生的海南发展银行倒闭、中农信、广国投事件都给我们频频敲响警钟,当前强调改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尤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指潜在的损失或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注1)它大致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根据历史数据的概率分布客观推算的风险;二是在上述概率分布不存在的条件下主观估算的风险。鉴于主观估算的风险通常大于客观推算的风险,有些专家将主观估算的风险也称之为不确定性。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故其风险既可狭义地理解为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的偏差,又可广义地理解为经营现状与发展目标的偏差。理论上讲,银行无疑可追求风险最小化目标。然而在实际经营中,该目标却经常难以实现。正如“没有免费午餐”这句谚语所示,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也就是说,一分收益包含着一分风险。根据美国银行协会公布的《商业银行与吸储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不是人们通常误认为的风险最小化,而是风险与收益的优化。”银行风险既然不能规避,就须进行相应管理。
风险管理起步于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与度量。风险识别要求:度量风险前,要区分主营和非主营业务的风险。度量风险时,要计算选定变量的期望值与偏差值。就信用风险而言,一般要计算贷款业务的违约概率、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违约总敞口。度量市场风险时,通常使用风险状态图、VaR、压力测试法和场景分析法。按《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还要以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及极值等方法,度量操作风险。
风险分类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风险度量后,通常划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大类,便于日后的风险管理。可控风险是指:银行在风险度量及评估后,认为通过资产管理模式、负债管理模式、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模式或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基本乃至完全可控的风险。不可控风险顾名思义是指超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风险,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经营中须规避的风险,极小部分是须以资本金冲销的剩余风险。
制订风险管理目标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银行董事会或高管层在理论上应负责制订风险管理目标,但实际上通常授权给风险管理委员会。鉴于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每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必然各不相同。在满足外部监管的前提下,有些银行为谋求较高的股东回报,愿意承担较高的可控风险;那些不愿承担过高可控风险的银行,只能获得较低的股东回报。可见,风险管理目标主要决定于银行的风险管理偏好。
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中的第四个环节。风险监测由遵循审计和风险审计部负责,前者向高管层汇报,后者向董事会汇报。风险控制主要由主线业务部门、相关业务支持部门负责。总行在实施扁平化管理体制的条件下,通常与业务主线及主要支持部门签订责任书,并通过下派信审主管、财务总监等业务专家,强化跨部门、跨地区、全员化的矩阵式风险控制;在实施金字塔管理体制的条件下,一般与分行签订责任书,并对高风险岗位实施控制。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与前提,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水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风险管理水平。下文将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距,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思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同行相比,由于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商业银行涉足资本市场的业务有限,因此市场风险中来自资本市场的风险对银行的直接影响不大,而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由于缺少避险工具,商业银行很多时候不得不被动地承受。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活动在国内,面对国家风险的机会不多。而在我国,国家实际上承担了国有商业银行无限责任,国家可以动用财政资金、央行再贷款保银行支付,国有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并不敏感。其余如操作风险与法律风险基本上属于静态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的操作程序予以避免。在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中最重要的就是提供贷款。我国银行贷款业务占到资产业务的70%,利息收入则占到总收入的80%~90%。贷款同时也是风险最高的银行资产,可以说,贷款质量的优劣,对银行的经营成果乃至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债转股、资产剥离,解决不良贷款问题,但从当前我国大部分银行经营现状来看,贷款质量不高、收息率低仍是威胁银行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和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开放,我国信贷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同时,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不良资产严重困扰着正常的业务发展。在这种双重的压力下,为了竞争客户和控制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了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和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尽职调查、集体审议的授信审批制度,实现了客户经理报送项目材料、支行审核、授信部门审查、复查,到贷审会委员表决全过程的控制。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风险评估的意识还是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与国外现代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研究(二)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