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得以转换,银行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所以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当前,我们应大力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并使其逐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以加强自我约束机制,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只有银行经营机制得以彻底转换,才能保证利率信号的准确传导,促使市场化利率的形成。
6、选择渐进方式稳妥有序地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是在市场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在方式、方法上应采取稳妥有序的逐步推进,以避免由于利率的过度波动,对经济金融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顺序应该是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在改革本币利率方面应是,先改革货款利率、后改革存款利率;在改革本币货款利率时,先通过逐步扩大货款利率浮动幅度形成以一年期货款利率为基准的上下限管理,后取消上下限,放开货款利率;在改革本币存款利率时,先开放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传统性存贷款利率。并在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建设,健全相关法规,提高监管能力的同时,逐步推进。
7、提高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市场调控的能力。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中央银行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理,中央银行只能通过间接手段影响或调控银行利率或市场利率,实现利率的平稳运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中央银行在间接调控工具的运用上有很大的进展,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准备金率等,特别是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不断加大,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中占较大的比重。但这些间接调控手段的作用效果在现行条件下仍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大都停留在资金量的调节上,受制于现行的利率管制,对存、贷款利率几乎没有影响,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也不是十分明显,市场短期利率难以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从监管能力上看,尽管近几年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强化,监管效果有所提高,但仍停留在检查层面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同时,技术手段的落后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效率低下,统计不规范导致信息失真,分析监测仍以主观判断为主,缺乏应用高技术手段的定量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央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使中央银行调控、监管能力和手段缺乏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讲,长期的利率管制阻碍了中央银行间接管理利率水平的提高。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中央银行监管调控体系和手段的转变,实现质的飞跃,对强化、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和规避手段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在利率改革上,树立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的观念,不能坐等条件的完全成熟。
8、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国际经验表明,要顺利实现利率市场化,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授权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和前些年相比,虽然在经营能力,防范风险能力、资产质量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利率风险的分析、预测、规避的手段和能力仍很薄弱。为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在利率管理上要变被动为主动,设立专门机构、配置专业人才、建立数据模型,形成健全的利率风险预测机制。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内部必须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2)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以及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3)建立高效率的利率信息沟通渠道。(4)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的研究与预测。5.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银行同业组织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我国香港特区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香港特区的同业公会在协调银行间利率水平,确保利率基本稳定,防止利率恶性竞争起了重要作用。
六、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
从总体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给一国经济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蕴含着多方面的金融风险,我们一定要有备而行。
1、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通常是利率水平的持续升高,这就蕴含着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是筹资成本增加,使投资规模缩减。一方面,企业筹资成本的增加会降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缩减其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也会增加,这将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投资规模减少。二是利率的升高会吸引外资的过度流入,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2、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可能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出现银行“惜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且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相应带来贷款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就有可能本着借款不还的思想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3、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只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而只有中央银行才有贷款价格制定权,但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大权力,这时往往有的金融机构不严格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现象,这其中就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
4、信贷资金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使一国面临泡沫经济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银行为了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高利润的行业,将使一国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改革。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如采取“激进型”的开放模式,在各种条件不具备时仓促行事,势必会加大金融风险,并可能会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并不健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和经验也非常有限,所以,很难在短期内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各项前提条件,采用“渐进型”的开放模式无疑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当然,等到所有条件都全面具备时再放开利率的做法也过于保守,这种战略会降低金融风险,但同时也会延误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程。我们应伴随着各种条件的准备和逐渐形成,循序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七、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我国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价格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就已经对利率市场化问题有过多方面的探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再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这有三方面重要背景。一是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国际金融资本加入到国内竞争中来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按照国际公认的共同市场规则运行已成为金融产业改革的迫切需要。二是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进程不断加速,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日益更多地依赖于价值杠杆与市场机制;另一方面,90年代末期为扭转通货紧缩形势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要求有更灵活、更有效的货币政策及货币手段与之相配合。三是发展与改革过程中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一方面从发展角度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开发西部等诸多重大战略措施的实施要求信贷资金成为优化选择的重要机制力量;另一方面从改革的角度看,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产权关系重组、社会资金从间接投资转变为直接投资、各种要素市场发育等都要求金融资本以市场化的方式介入其中。简言之,利率市场化不是我们想不想,或愿不愿意选择的战略方向,而是一个必定要出现的趋势。这一点在目前的讨论中已有较高的共识。
当前,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积极推进态度的观点认为,我国应尽快实施这一战略措施。其理由主要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封闭型"金融风险;有利于在货币供应量和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之间稳定关系被破坏的情况下采取更灵活有效的货币对策;有利于推动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金的配置的优化程度和使用效率;有利于在加入WTO后增强我国银行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学彦 姜彦福. 对我国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几点思考. 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2.宋 岩.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与思路. 商业研究 2001.11
3.许崇正.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思考. 财经问题研究 2001.2
4.黄 达. 货币银行学.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第七版
5.李常香.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广西社会科学 2001.6
6.李杜环.利率自由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
7.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5.
8.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6.18
当前我国实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四)由免费论文网(www.jaoyuw.com)会员上传。